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芮城县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芮城县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25=50分)1、国学经典《三字经》警示后人“子不孝,父之过”。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而汉武帝以后则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从先秦时期到汉初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先秦儒家思想已被否定B.西汉儒学独尊地位形成C.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D.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2、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D.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3、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A.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B.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C.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D.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4、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美国实行“两院制”()A.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B.分割立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D.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5、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6、19世纪六七十年代,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相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在美国和德国却找到了市场。这反映出()A.经济实力影响国家外贸政策B.自由贸易政策超越了时代潮流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激烈D.美、德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7、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C.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8、清朝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黄宗羲没有“戎狄豺狼”的种族对立观念,而是认识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这反映出()A.黄宗羲对清初君主的统治表示了认可B.清初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氛C.清初统治者注重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D.黄宗羲要求限制君权的思想得以实践9、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表明()A.法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B.启蒙运动的思想在实践中彰显C.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D.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11、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A.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B.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12、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A.原料供应不足B.发展速度迅猛C.地区分布失衡D.资本明显短缺13、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A.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B.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C.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D.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14、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15、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A.“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16、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B.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7、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B.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D.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18、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B.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C.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C.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20、“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21、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系息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C.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D.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2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B.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C.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23、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1222年成立时,只有宗教法、民法、医学三种科目。1399年帕多瓦大学分化为两所大学:一所主要教授民法、宗教法和神学,另一所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这反映了该时期()A.人文精神开始勃兴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D.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24、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A.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B.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25、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A.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C.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二、主观题(26题13分;27题15分;28题12分;选作题10分)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材料三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1)结合材料一以及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4分)(2)材料二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5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4分)2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材料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本文标题:山西省芮城县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5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