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2.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B.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4.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下列有利于解决此问题的主张是()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B.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D.兴天下-2-之利,除天下之害5.故宫天安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犯”,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犯就劝诫他回官。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喻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A.君权神授B.大一统C.正君心D.天人感应6.宋代文献中妇女再嫁的事例颇多。《宋史·向敏中传》记载:北宋初年嫠妇(寡妇)柴氏欲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闹得不可开交。材料主要反映()A.理学正统地位动摇B.门阀士族世风日下C.士大夫思想开明D.社会观念世俗化7.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日:‘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8.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无理之可言矣!”王夫之也说:“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由此看来,两人的主张()A.与社会人欲泛滥相印证B.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依相存C.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D.认同王阳明“心即理也”9.《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3-“《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10.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11.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A.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B.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C.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D.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12.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的弊端,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为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相应的地位。这表明人文主义者()A.主张宗教改革以创立新教派B.积极倡导基督教原始教义-4-C.强调人性与宗教原则的结合D.试图改变物欲横流的社会-5-14.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项目时间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法国妇女的识字率(%)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17世纪中叶2914约10001~2018世纪中叶4727约400020~10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1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材料表明()A.启蒙运动催生自由贸易B.启蒙思想家反对干预经济C.重商主义阻碍经济发展D.经济政策是启蒙思想核心16.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B.洛克C.康德D.卢梭17.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B.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C.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D.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6-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19.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20.在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时,某思想家依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把社会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特点是()A.提倡西方共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B.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C.运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D.传播君主立宪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1.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2.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7-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23.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24.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25.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8-二、材料阅读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材料一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鸣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坦露。材料二这个人(伏尔泰)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魂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维克多·雨果在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材料三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责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10分)-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16—18世纪中外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编纂《农政全书》。对传统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集中代表了当时我国在
本文标题: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6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