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答案】B【解析】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故答案选B。AC涉及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势力范围,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出D。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兄终弟及的传统C.任人唯才的要求D.宗法制的基本法则【答案】D【解析】“以嫡立”就是以嫡长子立的意思,这遵循的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财产继承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而非兄终弟及,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任人唯才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以嫡立”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这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2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可以判断出是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故本题选择C项;A在处理中没有提及;B中出现不符合题意;D中属于西周政治特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宗法制【名师点睛】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浓厚的宗族色彩B.强烈的等级意识C.浓重的神权色彩D.发达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D。3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秦”、“为之郡邑”、“废侯卫”可知与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有关.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统一六国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郡县制的建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的表现,故排除A项;B项是郡县制建立的结果,故排除;C项出现春秋时期,故排除。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疆域规模的扩大B.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皇权的至高无上【答案】B【解析】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故B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D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A项错误。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嬴政自称始皇帝C.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4D.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秦,虽死犹存”指的是秦虽然灭亡了,但是其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秦在政治上的深远影响就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后两千多年,我国一直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ABD都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排除。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答案】C【解析】从“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推恩令”。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目的是弱化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削藩是直接削弱诸侯国势力,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B选项与材料内容相悖;D选项与此无关。9.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答案】C【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的死刑案件的审判方式。可以看出唐朝前期中央对此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唐朝后期权力明显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满足唐朝后期的行为;B选项没有反映出实质;D选项没有体现唐朝前期的特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死刑制度【名师点睛】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10.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B.降低了监察效能C.加强了君主专制D.确立了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内容包括: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三省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省六部制6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反映的是相劝的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不是民主政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行政事务的变化,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12.《汉书》载:“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材料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按人口比例推荐人才C.选拔官员重视其品行D.官员直接由推荐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推行察举制,材料“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中信息说明汉代的察举制是依据郡国人口的比例进行推荐人才,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选官制度,不是地方制度,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推荐人才比例,不是说明推荐人才的标准,C错误;汉代的官员是由地方官推荐,然后推荐到中央进行选拔,不是直接由推荐产生,D错误。13.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7映了唐代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C.皇权的不断加强D.相权的分割牵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宰相当然没有掌控决策权,不能选A,“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足以证明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而不是CD的两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君权相权的相互制约14.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A.科举制B.监察制C.征辟制D.九品正中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学识为依据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监察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征辟制不是以学识和考试为依据,故C项错误;九品正中制以门第为依据选官,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特点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同时,注意区分其它选官制度的不同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8A.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B.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可知,社会低层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走上仕途而步入社会上层,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四门学”的学生入仕途的途径,并没有体现多样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生徒”的人数多少,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入仕途的途径,并不能体现官僚体系膨胀的趋势,故D项错误。16.“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答案】D【解析】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D项正确;其他皇帝均没有革除中书省,故A、B和C项均错误。1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A.西汉的郡国并行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元朝的行省制D.明朝的内阁制9【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认为,这项制度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都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C两项。内阁制下,中国已经不存在“相权”一说,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同时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B项。18.唐太宗说:“以天
本文标题: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7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