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1.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2.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程颐B.王守仁C.朱熹D.陆九渊【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关键信息“心之体”“良知”可以判断这是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提出“致良知”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蒙蔽,故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为善去恶”这种认识上的不断反思,最终恢复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达到“致良知”,故B正确;程颐提出世界的本源是天理,“人伦者,天理也”和格物致知,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A;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2-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C;陆九渊提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不符合题意,排除D。3.某校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推论不严谨的是人物思想观点(史料)结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先秦诸子百家均具有民主思想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②君权神授思想强化君主专制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儒学更加强调人的主观精神黄宗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④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先秦诸子百家并不“均”具有民主思想,例如,法家就是君主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的确是通过君权神授思想来强化君主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主张,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精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4.《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道家的“无为”思想-3-B.儒家的“礼制”要求C.墨家的“节用”倡议D.法家的“变革”主张【答案】D【解析】【详解】道家的“无为”思想指主张清净自守,反对任意妄为,排除A;儒家的“礼制”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不符合题意,排除B;墨家的“节用”倡议节约用度,反对铺张浪费,排除C;材料讲述了“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只知依照陈规旧俗,而不懂得变通的人。这与法家的“变革”主张是相符合的,故选D。5.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答案】B【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6.“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4-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遇,C项正确。A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项排除。故选C。7.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叶梦得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高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宋代理学强调自我修养的结果,故C项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正确。材料强调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强调自我修养,与“家国同治”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与家训无关,排除B项。宋代尚未出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答案】B【解析】-5-【详解】“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说明朱熹盛赞三代时期圣人治理,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想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故B项正确;朱熹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朱熹的观点不是强调士大夫修养,故C项错误;书院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宋明理学有两条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9.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熹在理学上的成就,故选D项。孔子主张德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要是神化儒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10.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6-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错误,“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唐代书法的发展11.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他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这段材料反映当时A.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B.儒道佛三教兼容并存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儒家地位低于释道【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来看,书中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三教兼容并存的状况。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将其遗体存放于尼姑庵不能反映出尼姑的地位高于道士,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佛教的地位高低,排除。1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儒家学派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7-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划分和规范,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是主流学说,而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其理论学说从根本上是从君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因此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13.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A【解析】墨家盛行于战国时期,此时已经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错误,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士”阶层开始崛起,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材料的时间信息。由“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得知,这是战国时期,由此判定答案。1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该材料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否定教会权威【答案】D-8-【解析】【详解】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选项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宗教改革并不否认信仰上帝,选项B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圣经》地位的强调,选项C排除;材料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了,实际上是否定教会和教皇对《圣经》的解释权,使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D正确。【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接线员”“直拨”,可知作为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了,因信称义而不再是因行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否定了教皇的地位15.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他想强调的是A.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B.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C.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D.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解读
本文标题: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7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