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开封市优质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开封市优质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禅让制下,部落联盟继承人的身份是不确定的,而王位世袭制却能将王位继承人固定在少数人之中。据此可知A.王位世袭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B.王位世袭制难以选出经世之才C.禅让制减少了部落之间的冲突D.王位世袭制较禅让制相对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王权禅让意味着人人有机会成为王权的继承人,这样继承人的身份就不太确定,而王位世袭在将王位固定在少数人之中,可以减少因权力斗争所带来危害的覆盖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王位世袭制难以选出经世之才,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禅让制是民主选举首领的办法,王位世袭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传承王位,禅让制较王位世袭制相对公平,D错误。2.《尚书・虞书・皋陶谟》在论及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时指出:上天确定了人间的尊卑等级,因而上天任用有德之人,贯彻五种等级的服饰与颜色。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A.神学体系相对完备B.专制王权极不稳固C.人与自然关系和谐D.政治具有神权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上天确定了人间的尊卑等级,因而上天任用有德之人,贯彻五种等级的服饰与颜色”可知,把人间的政治统治上升为天意,体现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具有神权色彩,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神学体系相对完备,也不能反映专制王权极不稳固,排除AB;材料-2-信息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排除C。3.西周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但按礼官职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即使卿大夫与近系继嗣祖考的官职也要由周王重加册命。这种规制A.巩固了嫡长子继承制B.强化了周王共主地位C.增强了诸侯势力的独立性D.促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按礼官职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这种规制有利于强化周王共主地位,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着有利于强化周王共主地位,有利于增强对诸侯对控制,C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4.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登。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宗法制的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分封制的推行D.王位世袭制的延续【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之下的主要国家有齐、鲁、燕、宋、晋等国,C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与宗法制无关,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B选项排除。王位世袭制的表现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分封制之下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国家有齐鲁燕卫晋宋等国家。5.《礼记・礼器》中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六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了西-3-周时期A.森严的礼乐等级B.政治权力的分割C.士阶层地位上升D.家国同构的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了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的等级决定了其住宅规模的大小,反映了西周时期森严的礼乐等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住宅规模的大小,与政治权力、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D;材料信息看不出士阶层地位上升,排除C。6.陕西宝鸡斗鸡台西周墓葬有三十六座小型墓,分别排列为二至六个墓的墓群,每群中的各墓,或相对,或纵列,代表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该考古可印证A.西周宗族制的存在B.宗法制度开始出现C.分封诸侯拱卫王室D.西周刑法的残酷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代表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所以该考古可印证西周宗族制的存在,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之前已经出现,故B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排除。材料并涉及墓主的死因描述,因此不能证明西周刑法残酷,故D项排除。7.《史记》记载,周平王四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四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卫弑其君桓公。这些记载主要说明当时A.分封制的弊端初显B.诸侯争霸推动社会发展C.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4-【答案】D【解析】【详解】“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卫弑其君桓公”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分封制的弊端“初显”,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诸侯争霸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8.史载,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国”。这些现象A.利于加快秦的统一步伐B.是专制集权建立的表现C.主要得益于县制的推行D.不利于统一民族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秦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国”,秦国势力的壮大为统一其他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故A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集权制度,排除B;秦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国”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排除C;秦国势力的壮大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民族的形成,排除D。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中的太尉主要负责A.监察百官B.管理军务C.协理政务D.掌管律令【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之中的太尉主要负责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丞相协理政务,故B正确,ACD错误。-5-10.在秦朝中央设置的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六卿的职责都与宫廷、皇室有关。这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强干弱枝B.“家国一体”C.以吏为师D.严刑峻法【答案】B【解析】【详解】在秦朝中央设置的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六卿的职责都与宫廷、皇室有关,为皇帝私家服务,反映出秦朝政治的特征是“家国一体”,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强干弱枝、以吏为师、严刑峻法无关,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六卿的职责都与宫廷、皇室有关”,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11.在秦律中,像盗窃类犯罪的连坐范围仅限于同居亲属或者一个很小范围内,而谋反等政治性犯罪往往会株连亲族及邻里,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秦律A.对盗窃类犯罪缺乏重视B.具有一定的人性化色彩C.对平民与贵族区别对待D.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秦律规定盗窃类犯罪的连坐,谋反等政治性犯罪也要连坐,秦律的实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D正确;对盗窃类犯罪也实行连坐,不能说明对盗窃类犯罪缺乏重视,排除A;秦律实行连坐,是不人性的表现,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平民与贵族”的信息,排除C。12.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了洞庭与苍梧两个郡名,这两个郡名既不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的学者所不知,致使有关学者不得不对秦郡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这说明A.历史研究要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6-B.秦代文献的记载被里耶秦简否定C.《史记》中秦朝分三十六郡的记载不可信D.新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历史问题的重新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了洞庭与苍梧两个郡名,这两个郡名不为人们所知,有关学者不得不对秦郡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说明新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历史问题的重新研究,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历史研究要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秦代文献的记载被里耶秦简否定,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史记》,排除C。13.西汉初年,汉高祖“苦于天下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致,故广强庶孽,镇抚天下”。为此,汉高祖实行了A.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苦于天下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致”,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孤立导致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排除A;汉高祖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汉高祖吸取秦朝孤立导致灭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排除C;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苦于天下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致”,联系所学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14.唐朝前期临时设置藩镇节度使,后来逐渐制度化,其管辖区域逐渐固定化,甚至在军事上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节度使权力的变化A.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7-D.健全了唐朝的地方官僚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前期临时设置藩镇节度使,以后逐渐制度化,并且扩大了权力,藩镇势力的扩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后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排除A;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B;节度使权力的变化不能说明唐朝的地方官僚体系是否健全,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节度使权力的变化”,联系所学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分析解答。15.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A.其设置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利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C.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中央派总督或巡抚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总督和巡抚是处理地方军政事务的官员,没有审查职责,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排除C;明朝的总督和巡抚是官职,不是行政机构,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联系所学中央集权的含义分析解答。16.汉初,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和郡国官,也可对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级官员进行荐举。汉武帝时,丞相田纷(外戚)无视武帝的权威,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这一变化表明,汉武帝时期A.丞相完全掌握选官用人之权-8-B.选官的原则以及标准发生变化C.外戚干政导致官僚体系异变D.中枢权力结构及规制亟待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汉武帝时,丞相田纷(外戚)无视武帝的权威,荐人或起家至二干石,权移主上”可知,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行内外朝制度,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选官的原则以及标准发生变化,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丞相专权,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时,丞相田纷(外戚)无视武帝的权威,荐人或起家至二干石,权移主上”,联系所学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17.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使中枢机构的运行更加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被削弱直到被合并,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故A正确;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中书省、门下省长官仍然掌握决策权、审核权,没有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B;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与强化中央集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民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即可。18.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及合法性的象征,而宋代常以“官家”称呼皇帝。这一称谓事实上已多少把“官家”视为职业分类,与“农家”“渔家”“酒家”等置于同一层面。这折射-9-出宋代A.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B.对皇权的认识趋于世俗化C.
本文标题:河南省开封市优质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7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