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B.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C.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这一皇帝控制下的官僚体系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选D项。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权,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3.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这反映出()A.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B.政出多门,官制混乱C.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D.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说明中央机构存在事权的划分,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枢密院、中书,并未涉及多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事权的划分,并未涉及集体议政,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是在唐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都省”的职2责是()①都察六部百司②执掌全国民政③负责全国军政④直辖腹里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材料中都省指的是元朝设立的中书省,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掌全国民政和直辖腹里地区;元朝设立都察院都察六部百司,元朝枢密院掌全国军政。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项符合题意。5.(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宣政院D.政事堂解析:选C。枢密院是宋代和元代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是元朝最高的中央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主管佛教和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故C项正确;政事堂是唐朝始设的合议机构,宋代称中书门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20·金华检测)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选B。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选B项。7.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约解析:选B。“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刺史及通判官职不高,但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权力较大,以此加强中央的权力,故选B项。8.(2020·浙江高考抽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下列言论反映察举制弊端的是()3A.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D.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解析:选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属于墨子“尚贤”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批评的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的弊端,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延续,故B项正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科举制下的现象,故C项错误;“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苏轼批评自己读书万卷却不精通法律方面的书籍,与察举制无关,故D项错误。9.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A.行政监察权B.建议国事权C.辨明诉讼权D.官吏考核权解析:选A。题干体现出科道官有稽查官员的职责,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建议国事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辨明诉讼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吏考核权,故D项错误。10.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根据“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可知两者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故①正确;根据“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断不至有权臣”可知两者都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故②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机构,不能统帅六部,故③错误;内阁成员和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不能起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11.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4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解析:选C。根据表格中军机处人数不断变化可以看出,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的权限,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人数较少且不断变化,不能说机构健全,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六人左右,这反映了清代军机处精干高效,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而不是其保密的程度,故D项错误。12.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D.民族融合的强化解析:选A。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管理,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可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可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可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可得出汉、唐都注重权力间制约,强化皇权。(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5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唐宋元明清高层政区州(东汉)()路()布政使司(省)省统县政区郡州州路、府、州府、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历史必修一图册》等整理请完成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第一小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第二小问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一般都为三级行政区划,分级管理;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郡县制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成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回答第二小问需要在理解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设置原则——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组织答案,需要“迁移”郡县制的相关知识。答案:道;省(或行省)。特点:分层、分级管理体制;不断强化中央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0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