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课后知能提升一、阅读下面的高考作文,分析文章在创新方面的展现。(2018·上海卷)以“‘被需要’与价值”为材料作文。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上海一考生大海需要涓涓细流的汇聚才显得汹涌澎湃,梅花需要霜雪的苦寒才能香气扑鼻,千里马需要伯乐赏识才能日行千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不管结局怎样,都应遵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原则,这样方能浅笑安然。被需要的心态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刚毅。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而未得崭露锋芒。便纵有千种谋略,万般才谋,更与何人说?他一直渴望被他人所需要,终在公元前257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一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从此声威大震。因为渴望“被需要”,他敢于自荐,从而才有了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毛遂因为自己渴望“被需要”的心态成就了自己,在历史的洪流中奔腾、翻滚着。被需要的心态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眼明心清。身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头戴峨冠,身佩长剑,一身浩然正气。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道下,没有被当时的楚国所需要,他这股清流荡涤不了朝中的腐朽之气。君主不贤,小人当道,屡遭流放排挤,乃赋《离骚》。他渴望被君王需要,为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纵然九死,也在所不辞。可是这些始终如梦如幻,只能是他心中美好的理想与远帆,一切都是那么遥不可及。万念俱灰的他漂泊无依地来到汨罗江边,选择了以死明志,心之所向,九死不悔!宁愿长睡江底,也不愿自己高尚的品格被玷污。被需要的心态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潇洒从容。奉旨填词的柳七,曾渴望被君王需要,渴望榜上有名,渴望高中状元。可是世道却如此不公,满腹才情终究为一纸空谈,他没有被君王需要,但这并没有使他颓废不振,他依然从容面对,奉旨填词,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青楼巷陌,花间月影,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放开自己,去接受容纳已有的一切,享受现在,又何须自寻烦恼,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此,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被歌伎们吟唱着,千载之下,读不尽的仍是他满满的才情和飞扬的文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对佳人的需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贤才的需要。无论我们能不能被他人所需要,都应从容面对,以旷达的心胸去容纳一切,不因被不被需要而或喜或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答案:创新表现:对“被需要”的理解,一般认为就是渴望受到重用。但考生自出机杼,将它灵活地解读为进取心。这样论证的空间就变得宽广起来,包括不被重用而保持节操的屈2原与柳七,谁说他们没有“被需要”的情怀?文章开头由大海和梅花的渴望说起,说到千里马对伯乐的呼唤,用排比兼类比的方式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有天衣无缝、水到渠成之感。在主题部分,不但引经据典,而且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俯拾皆是,让文章有了夺目的光彩,增添了文化底蕴。文章从毛遂、屈原、柳七三个旧素材入手,分解出三个不同的分论点,不但有条理,而且论证全面。二、阅读下面的考场作文,分析文章失误的原因。(2018·上海卷)以“‘被需要’与价值”为材料作文。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上海一考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一词常被人提起,然“被需要”也同样地融于生活中。并且,“被需要”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让人感到一种幸福。个人需要“被需要”。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活。所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转换。需要与“被需要”是互相依存的,若一个人没有了“被需要”,那也没有了“需要”,他所要面对的是独立或者说是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孤独感。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人“被需要”时,这说明他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而有了满足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被需要”可以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完成个人使命,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这种伟大就像毛姆所言的伟大,不是指地位,而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品性。这独特的品性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包含在“被需要”的心态之中,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被需要”心态的意义不止于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更在于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当我们每个人渴望“被需要”,为他人做贡献时,便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促使人们互相帮助,让各自的优、劣势互相交织,成为一个并集,产生巨大能量,推动世界的齿轮转动。社会可以说是被成千上万的“需要”所构成的,同时也说明了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被别人需要。医生被患者需要,老师被学生需要,孩子被老人需要……“被需要”的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都能感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给予,远远胜过了自己获得具体利益后感到的快乐与幸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改变自己,过于依赖“被需要”的感受,因而遵循别人的标准去生活和奋斗,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是不可取的。从“被需要”的自豪感出发,以一种更广博的心胸去利益他人和利益社会,这才是一种最好的心态。现在的社会中,所有人因为“被需要”的荣誉感而帮助他人,但这本质上是虚荣心的一种体现,是利己主义的一种体现。他们只是为了在“行善”之后获得他人的赞许,获得心理上短暂的自鸣得意。他们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如果体会到了这种快乐,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掌声,而是那种付出的快乐,“被需要”的幸福,从3而温暖和照亮更多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答案:失误点:文章能较好地围绕“‘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一中心展开,能够较好地依据材料进行审题,说理较为深入,语言表达较为有力。不过,从整体来看,本文得分为56分,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1.拟题不够准确。文章拟题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引用了名言,算是不错的题目,但可惜的是,文章没有很好地围绕这一题目展开,而是论述“‘被需要’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让人感到是一种幸福”。所以,建议题目改为“‘被需要’是一种幸福”。2.没有扣紧关键词。如第二段中“一个人‘被需要’时,这说明他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而有了满足感、成就感和责任感”之后应加上“幸福感”这个关键词,因为本段应紧紧围绕“‘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一中心进行阐述。同样,在第三段的首句“‘被需要’可以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完成个人使命,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之后,也应该加上“因而感到‘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个句子。还有结尾段,应删去“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整段改为“综上所述,‘被需要’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让人感到幸福与快乐”3.用词不够妥当。如倒数第二段的“现在的社会中,所有人因为‘被需要’的荣誉感而帮助他人”中的“所有人”就显得过于绝对,不符合议论文语言严密、准确的要求,可以改为“不少人”或“有些人”等。三、强化练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精神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三种精神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广播稿。诠释好你所选的“精神”,并用实例支持你的观点。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不要套作。【写作提示】(1)这是一个多元论证要素的作文题。除了你自己选择的三种“精神”,立论要素还必须有“中国梦、中国精神、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等。要合理安排这些立论要素的写作顺序,详略得当。(2)材料的第一段,主要是说“中国精神”的意义、作用。显然不是作文的重点。但在文章中又不能不用上。开头用、结尾用都可以。材料的第二段,提供了七种中国精神,给考生选择。(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中国精神4的总体概括,而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为七种精神。(4)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与思考?——这是写作任务之文章的内容要求,即写出自己的认识、领会,写出自己深刻、个性化的认识、领会的内容。请以其中的三种精神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广播稿。——这是写作任务之立意,文体要求。诠释好你所选的“精神”,并用实例支持你的观点。——这是写作任务之内容的具体要求:要解释好“精神”,并用自己的事例证明观点。这也是写法的要求,是写作重点。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3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3节 培养创新意识课后知能提升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1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