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0 劝学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1-10劝学*师说话题链接——尊师一、字之源【字源演变】“师”,会意字,本义为“军队”。驻军多在小山上,所以,甲骨文、金文左边从垖(“duī”,同“堆”,意为小土山);右边从帀(“zā”,同“匝”,意为众多、环绕)。本义:古代军队编制中的一级。后来“师”引申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即老师。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一师多少人呢?(一师为二千五百人)【成语链接】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负笈从师:一个人学问已经很深了,还去拜师的意思。启示: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学习要不怕困难。语出唐·王勃《山亭兴序》:“负笈从师,二千余里。”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二、句之美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大智慧。品读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拜师学习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品读自古治学的人必须首先尊重他的老师;老师有了尊严,儒家之道自然就有了尊严。这句话,从大的方面入手说明尊师的重要性,是欧阳修在当时封建社会条件下向社会发出的呼吁,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3.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北周·庾信《徵调曲》庾信以生动贴切的文学语言表达了至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感恩和返本。品读饮水思源,学成念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感念自己的恩师,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养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三、诗之韵-2-无__题古典文学史上写“无题”类诗歌的诗人不在少数,然而将《无题》诗写得出神入化的只有李商隐了吧。李商隐当大唐江山盛世不再,当大漠孤烟飘散成巴山夜雨,李杜诗篇的万丈光焰也就变成了小李杜的婉丽清歌。你知道李杜和小李杜都是谁吗?(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赏读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中,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帖。“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很多时候也用来赞美老师。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四、文之理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典出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解读原文大意: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儒,他们一说话就能够成为经典,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够被世人效法,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的呢?由此可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其个人修为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3-量与教育的效果。,“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用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师范”二字的真谛。可见师的影响之大。劝学一、识作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①,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伴读]①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国都附近建造的学宫。“祭酒”指的便是稷下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二、知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②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伴读]②他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了。三、拓知识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治又兼用“礼”治。③[伴读]③荀子强调礼法并治,难怪一位大儒,却培养出两位法家——韩非和李斯。四、理基础1.记字音①(róu)②中.规(zhòng)③虽有.(yòu)槁暴.(pù)④就砺.(lì)⑤知.明(zhì)⑥须臾.(yú)⑦跂.而望(qǐ)⑧舆.马(yú)⑨舟楫.(jí)-4-⑩生.非异(xìng)○11跬.步(kuǐ)○12骐骥..(qíjì)○13驽.马(nú)○14锲.(qiè)○15金石可镂.(lòu)○16爪.牙(zhǎo)○17埃.土(āi)○18二螯.(áo)2.通假字(1)以为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3.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品格高尚的人。(2)以为..轮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4.一词多义(1)疾①声非加疾.也(劲疾)②问之民所疾.苦(痛苦,忧患)③君有疾.在腠理(小病)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5-⑤疾.风知劲草(急剧而猛烈)(2)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③无从假.书以观(借)④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授予)(3)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④佛印绝.类弥勒(极,最)⑤斩尽杀绝.(尽,完)⑥天柱折,地维绝.(断,断绝)(4)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④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⑤此人凶强.侠气(强横)⑥强.不知以为知(勉强)(5)而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关系)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关系)⑤锲而.不舍(连词,表假设关系)⑥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6)于①青,取之于.蓝(介词,从)②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比)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可不译)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贫者语于.富者曰(介词,对)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表被动,被)-6-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⑧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表时间或地点,在)5.词类活用①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②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③金就砺则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锋利)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⑦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⑨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文言句式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附文白对译④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性恶”,必须用礼义来矫正。⑤全段除结尾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从比喻论证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7-⑥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有联系的。-8-⑦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比喻的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师说一、识作者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⑧,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⑨[伴读]⑧一个“文”字概括了韩愈的一生。⑨韩愈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前后近十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虽说韩愈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二、知背景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⑩[伴读]⑩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三、明文体-9-“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11“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伴读]○11还有《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名篇,大家可以找来读读。四、拓知识1.“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12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伴读]○12韩愈和柳宗元一生都能推心置腹。也正是脾气直白、才华横溢又追求一致的两位君子,才能有这样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视一笑的友情吧。2.“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
本文标题: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0 劝学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2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