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创新管理服务 建设和谐社区
创新管理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服务,构建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区惠民社区创新社区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实例?惠民社区是**区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的新型示范社区,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示范社区。社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41亩,预计安置农户3200余户,常住人创新管理服务建设和谐社区本文内容:创新管理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区惠民社区创新社区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实例?惠民社区是**区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的新型示范社区,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示范社区。社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41亩,预计安置农户3200余户,常住人口近万人。目前已投资近2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安置农户1775户,主要来自公平街道的10个村(社区)中的失地农民。针对居民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社区管理难度大等实际情况,坚持以城市的理念建社区、以市民的标准育农民,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重点,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以加快农民转移就业为抓手,把惠民社区建成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管理有序、人际关系和睦、居民****的和谐社区。一、以组织体系建设为基础,完善管理服务网络优化整合社区管理资源,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群团组织,培育和发展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推进了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由公平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兼任社区第一书记,从区级部门派驻优秀干部、选聘“一村一名大学生”社会助理任社区副书记,进一步充实社区领导力量。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从业情况和居住分布情况,将86名党员设置为6个党小组;同时,面向社区党员群众,选拔5名“街长”,划分片区,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监督管理;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设立“劳动就业帮扶岗”、“困难群众联系岗”、“民意收集岗”等11个岗位,建立党员志愿服务“一证四卡”制度,即党员志愿服务证、党群联心卡、征求意见卡、实事登记卡、处理意见卡,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社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融入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渗透到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的实践中去,使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二是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街道办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惠民社区管理意见》,成立了精干、勤奋、务实、高效的社区行政事务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基层组织建设、维稳信访、文化建设、环境卫生、社区服务工作组,从街办机关抽调骨干,具体指导社区管理工作。实施机关干部包户联系制度,街道办抽调150余名机关干部、教师、派出所干警等,每名机关干部重点联系5户以上社区居民,包户干部对社区居民实行“三包”,即包协调解决问题、包居民增收致富、包促进居民素质提高。通过干部与社区居民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促进了党委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干群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为实现有序的“居民自治”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积极推动社区管理自治。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两委干部6人,劳动保障、社会事务助理等工作人员6人。建立实施了居民代表议事制,组织居民推选出17名居民代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由居民代表讨论决定。在惠民社区安置方案决策过程中,多次邀请拆迁户代表参与决策,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障老百姓利益。定期召开街长及居民代表会议,及时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按时按质对党务、居务进行公开,定期通报社区财务收入、民政残联照顾情况及社区内重大事项等情况,做到公开、透明。组建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家政、卫生、治安、就业、计生等多种服务项目,初步构建了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增强了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二、以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畅通管理服务渠道社区活动中心是社区的重要标志。惠民社区准确定位社区活动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规格,建成现代综合性活动中心,做到标准化配置、效能化使用,搭建起社区管理、服务的平台。一是加强活动中心阵地建设。社区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集办公、服务、活动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活动中心,并设立了计生、低保、国土、就业、流动党员等便民服务窗口和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网络影院、就业培训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市民文明学校、党员活动室、居民代表议事室等各项功能服务室,有效解决了农民“六难”(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场地设施难、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宽带网络服务难、收集查询信息难),基本实现了办公、服务、活动、宣教功能的“四位一体”,成为了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活动的“五个中心”。同时还配套建设了2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和6600平方米的生态休闲广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及休闲场所。二是实施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借助区上推动区级部门职能延伸到镇的契机,配合支持和引导区级28个职能部门将33项职能延伸到惠民社区,全体居民“足不出社区”即可办理想办的事项,从而为群众提供了简便快捷、实用实惠的多方位服务。如劳动保障工作,建立了服务站,配备1名专职、2名兼职工作人员,结合实名制工作对社区居民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完善社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做好职业指导、就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并设立“再就业援助”窗口,对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不挑不拣可在两个工作日内上岗。2006年来,为群众办理各类事务820多件,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率达100%;举办各类培训21期,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党员干部300人次,培训餐饮工、家政服务工等人才18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270余人。三是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社区通过政府组织、社会协办、居民参与等方式,在社区大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广场,组织居民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壮大社区群众性文艺队伍、提升文艺队伍素养,鼓励、支持民间文体组织的建立,成立了社区书社、腰鼓、秧歌、武术、田径等特色队伍。同时,自创自编《惠民》读本,真实反映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解答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展示社区良好的文化风尚,引导居民崇尚文明向上的社区生活,该读本已成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居民素质不可或缺的读本。三、以实施百千工程为载体,联动提升社区文明结合省市今年以来大力实施的“惠民行动”,以“惠民行动看惠民”为主题,深入开展五个“百千工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构建和谐社区的行动中来,联动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切实将“惠民行动”落到实处。一是百名机关干部联系千户居民。由街道办党政办公室牵头组织落实,统一印制“惠民联系卡”(包括联系人电话、职务、单位等内容)500余张,通过“惠民联系卡”加强机关干部、公平中小学、树人学校、公平派出所等驻公平事业单位干部和惠民社区失地农户的沟通和联系。目前,已经组织机关干部65人,联系335户;学校教职工30人,联系109户;派出所民警47人,联系16户,合计联系安置居民491户。联系人利用工作之余将联系卡送到联系户手中,并定期登门了解情况。在和居民的联系过程中,收集居民反映的增设路灯、增添健身器材等意见近20件,目前已全部得到妥善安排和解决。二是百家企业帮扶千户居民。由街道办劳保所牵头组织落实,加强与区就业局、工商联的联系,建立就业局、工商联与社区长效连接机制,形成就业局、工商联长期提供企业就业岗位,社区长期提供劳动力资源,并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在3月23日组织的现场招聘会,组织6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上千个,咨询和应聘的居民千余人。目前,社区已和78家企业取得联系,收集用工信息1200余条,收到信息立即通过各种渠道传达到社区各居民户。截至5月底,社区就新增就业203个。三是百名高校学子服务千户居民。街道团工委牵头与西南财经大学等在温高校联系,在社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搭建高校和社区共建桥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已有170名高校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居民,开展咨询、助教、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在助残日,西南财经大学志愿者派出15人组成的爱心小分队,到残疾人家庭开展助残活动,并与残疾儿童帅跃龙、高位截肢的20岁女孩彭婧结成对子,针对性地为残疾人开展助教、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还为社区老年大学60余名学员做了继承法、婚姻家庭法等相关法律讲座。四是百名社区孩子牵手千户居民。坚持“把家长放在学校教育,把学生放在社区教育”的思路,由街道成人教育学校牵头组织,街道关工委参与协作,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组建惠民社区学生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由社区参与管理,社区团干部任联合会主席,积极发挥和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孩子的综合素质并带动整个家庭素质的提升。并成立以社区学生校外托管和兴趣培养、社区居民观念引导和素质提升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惠民社区“430”学校,深入开展“小手牵大手、共享读书乐”读书主题活动,让中小学生把读书活动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在全社区营造了一种“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做学习型人才“的良好氛围。五是百名社区老年大学学员影响千户居民。街道办老龄办牵头组织,在惠民社区成立**老年大学惠民分校,开设健身、舞蹈、诗赋等培训班。目前,社区老年大学分校设立有舞蹈班3个、读书班5个班、电脑班5个、腰鼓班1个,固定学员183名;同时还组织了40余人参加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组织23人参加了**区第一届老年运动会,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通过他们的影响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四、以推动充分就业为抓手,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把创建“基本充分就业社区”作为社区重要工作目标,突出抓好社区产业配套发展,加强社区居民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居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一是育产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利用社区紧邻中心城区、依托众多科研单位的优势,着力于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以服**农大、省医药集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员为重点,打造惠民“商贸一条街”(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商铺1.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约5000万元),重点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形成惠民商贸圈。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城的规划建设,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大力发展集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现已入住的教育科研研发单位有川农大水稻研究所、省医药集团、**市第二农科所、西周种业公司、川农大研究生院和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社区成立了物管、绿化等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增加造血功能,社区集体资产近千万元。将依托**市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成立服务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力争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二是抓培训,促进居民转移就业。按照培训与市场相结合、培训与产业项目相结合、培训与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建立起社区与用工单位联手开展引导性培训、订单储备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SYB创业培训,加强对失地无业农民的家政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计算机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如与黄大姐家政公司达成协议,在惠民社区开展创业、就业、劳动技能等方面培训。劳动保障站自成立以来,开展引导、技能创业培训共20次,培训人次458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三是寻岗位,实现社区充分就业。针对大多数失地农民特别是妇女年龄偏大、无技能、因家庭原因不愿出门的状况,推行“企业+农户”就业新模式,引进串珠缝线、扎拖帕等适合家庭就业的手工业,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业。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110余家企业召开座谈会,通过企业与劳动保障站的沟通,形成了政府促进就业、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良好互动,为企业就近用工、劳动者就地转移提供了工作平台。目前社区的就业率已达到95%以上,“5060”人员参保率达到98%;2006年社区居民人均年收
本文标题:创新管理服务 建设和谐社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3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