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
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关键词:工业发展,水利水电,后期,移民,途径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本文简介:摘要:青海藏区水利水电移民位于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薄弱的地区,移民后期产业单一、局限性大,对此应当因地制宜。针对青海藏区移民所处环境和特点分析后期产业模式,从青海省水利水电移民后期扶持现状出发,以龙羊峡水库移民后期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青海藏区移民后期产业的特点,提出了适合青海藏区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本文内容:摘要:青海藏区水利水电移民位于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薄弱的地区,移民后期产业单一、局限性大,对此应当因地制宜。针对青海藏区移民所处环境和特点分析后期产业模式,从青海省水利水电移民后期扶持现状出发,以龙羊峡水库移民后期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青海藏区移民后期产业的特点,提出了适合青海藏区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的途径。关键词:藏区;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思考青海省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2337.47万kW,分别占全国的3.3%和西北地区的27.8%,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通天河)、澜沧江(扎曲河)及大通河等河流,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资源装机为2096.6万kW,年发电量832亿kWh,装机分别占全国的5.2%和西北地区的43.7%,随着西部水电大开发的高速发展,黄河中下游的水电站开发已经接近尾声,各级水电站的移民安置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随着黄河上游水电站的进一步开发,水电站建设逐步由中下游转向黄河上游,水电站所产生的非自愿移民逐渐由农业生产为主的汉族、回族群众逐渐转变为以牧业生产为主的藏族群众。青海的藏区指以藏族群众为主要人口的海南、海北、果洛及玉树等藏族自治州,水电移民主要分布在海南州、海北州和果洛州境内,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基本建成六大水电基地,其中就包括黄河上游水电基地,该区域大部分位于青海的藏区,经初步统计,青海藏区湖口~尔多河段、茨哈~羊曲河段加之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涉及搬迁移民近20000人。目前,黄河上游、大通河流域已全面进入开发阶段,水电开发带来的环保、移民工程必将对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远深刻的影响,青海藏区移民安置工作能否妥善解决,移民后期产业发展能否保证它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均关系到未来中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藏区的稳定与发展、民族和谐等都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青海藏区因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移民后期产业发展尤为重要。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移民后期扶持人口58189人,涉及8个市(州)、25个县(区)、77个乡镇、335个行政村,自后期扶持政策以来,青海省后期扶持主要采取以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项目扶持为主的方式,据统计,已累计投入后期扶持资金达20.80亿元。1青海藏区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问题分析青海藏区地处偏僻、海拔高,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移民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特色项目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局面还未形成;移民就业创业技能差,移民群众靠技能就业创业的路子不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与内地水电开发区相比,青海藏区移民后期产业发展呈现出移民发展产业技能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项目发展资金不足、产业劳作方式单一等特殊性[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青海藏区移民发展产业技能弱青海藏区水电站多数处于偏远牧区,藏族农村移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大多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较低,相对于内地其他水电移民群众,缺乏专业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培训,难以通过参与当地水电建设、务工经商等活动增加收入,移民群众更缺少创业就业技术技能。大多数闲置劳动力仅靠体力打工挣钱,收效甚微,且不稳定,自身也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提高相关产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2]。据不完全统计,青海藏区移民中约87%的人除了传统的农牧技能外再无其他技能。1.2青海藏区移民产业结构不合理青海藏区由于地广人稀、地处偏僻且可利用资源少,较少有大型企业和投资项目在此落地,在移民区更多的是经营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产业,维持生计,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在移民区虽然有所萌芽,但规模小、档次低,既不能产生更大效益,也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6]。据不完全统计,青海藏区移民的主要产业中,种植业占20%,养殖业占72%,其他行业占8%,而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大部分为种植青稞、小麦和养殖牛、羊等传统项目。1.3青海藏区移民产业发展资金不足根据调查已实施的青海藏区各水电站移民后期产业项目情况,增收项目发展资金不足:一是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二是移民群众自身资金积累不足,能干、想干的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怕风险,有的还在观望,信心不足,致使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海南州为例,自“十二五”以来,全州共实施水、电、路、房、村庄整治等各类项目165项,投资9.32亿元,虽然项目较多,但总的投资额占全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并不大。1.4青海藏区移民产业劳作方式单一青海藏区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和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机械设备设施有限,劳作方式单一,生产成本高,虽然移民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实现不了致富的愿望[7]。据不完全统计,青海藏区移民的主要产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中93%靠的是人力劳动,仅有7%靠机械生产,且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现代化大棚基地、育肥基地寥寥无几。2青海藏区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问题解决途径2.1加强移民产业知识技能培训针对移民发展产业技能弱的特点,应在充分做好移民群众培训意愿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切实能使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培训项目,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增强移民群众“造血”功能。以羊曲水电站为例,在2014年以来,海南州移民局从省局争取羊曲移民技能培训专项经费200余万元开展羊曲水电站移民技能培训工作,先后培训羊曲移民群众526人,其中:2014年在四川德阳培训厨师专业移民群众51名;2016年在四川德阳培训汽修专业移民群众50人、在兴海县就地培训厨师、电子商务、民居接待、创业培训移民群众375人,均获得由培训方颁发的结业合格证书;2017年在兴海培训挖掘机驾驶员50人,全部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得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真正使移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了创业就业能力,拓展了就业空间。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培训从事自主创业、打工人员达6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左右[5],增加了移民的收入,树立了创业就业的信心。2.2探索多种渠道的移民产业发展模式为有效支持水库移民产业发展,切实增加移民收入,应探索多种渠道的移民产业发展模式[4],以龙羊峡移民安置区为例,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聚湖生态獭兔养殖基地,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带动本村群众增加收入;龙羊新村库区捕捞项目,每年收入2万~10万元不等;牛羊育肥项目,技术、市场、数量等已初具规模,收入也很可观,移民积极性很高;铁盖乡下合乐寺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年育肥羊3万多只;托勒台村目前约有70%的移民从事库区捕捞项目;贵南县茫曲镇昂索村、沙拉村新建养殖小区各1个,120m2畜棚20个,并且两村旱地多,饲料有保障,发展牛羊育肥具有一定的养殖经验,林下经济、库区经济林、水产养殖等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移民群众信心十足;沙沟乡关塘村,目前已种植薄皮核桃18.7hm2(280亩),枸杞40hm2(600亩)。从整体上看,现有增收项目发展势头良好,移民群众积极性很高。十二五期间,海南州在移民产业发展上重点实施了牛羊育肥、仔猪繁育、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运输等后续产业,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到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作用。2.3多方渠道争取移民后期产业发展资金为保证移民后期产业发展,应加大资金投入和融资力度,扶持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都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也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以海南州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为例,十二五期间,根据青海省移民局《关于支持青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发展产业项目贷款贴息通知》精神,全州共为共和、贵南、贵德的1740户移民贷款1.03亿元,贴息1112.78万元,以上资金均用于移民的后期产业发展中。另外,十二五期间,龙羊峡水电站库区移民在贵南县实施后续产业发展和农机具购置项目5项,总投资8037.45万元,其中:移民生产生活补助项目资金1685.4万元、国家政策性补贴145.2万元、群众自筹6206.85万元。在项目确定上,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移民积极性高、市场前景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收益面大的种养殖项目进行了试点。2.4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式针对移民产业劳作方式单一的问题,建议加大产业发展的指导、监管、评估工作。引导产业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轨道,越做越强、越做越大。以龙羊峡水电站贵南县沙沟乡关塘村(贵德安置点)为例,引进势力较强的企业(北方园林公司),采取公司正规的管理、生产、经营模式,有制度、有规范的引导移民户发展各种产业,在后期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体系,在生产经营上都实现了市场化,以市场带动生产,实现经营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沙沟乡关塘村在移民搬迁后引进新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企业、乡村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致富,在移民人均纯收入上比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以上方式既有公司能够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理念和方式,又满足了移民户生产生活发展需求,达到双赢的局面。3青海藏区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探索思路针对青海藏区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调研,笔者提出以下后期产业发展的思路[8-15]:(1)以“PPP融资”模式发展产业,带动移民增收前景看好[3]。如龙羊峡水电站贵南县沙沟乡关塘村(贵德安置点),引进势力较强的企业(北方园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扶持政策支持的经营方式,即由公司组织、移民户用土地(资金)入股、扶持基金投入,流转群众土地,开发旅游休闲、观光、民俗体验、垂钓、蔬菜种植、中藏药材、花(卉)草种植等综合性旅游产业。采用BOT的建设、运营、移交的模式开发管理,B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资金、移民股金、扶持基金),O为运营(公司统一运营),T为合同期满后,将整个资产移交给县移民局。利益分配模式为:按股分红,移民股份为第一次分红,扶持基金按一定比例提取红利,分配给移民。(2)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种、养、加产业,带动移民增加收入成效明显。海南州移民区目前已经建成的特色养殖大户(獭兔、土鸡、生猪、牛羊育肥等)已初具规模;集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综合性的项目开发成为移民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发挥了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如龙羊峡水电站共和县后菊花村(共和安置点)聚湖生态獭兔养殖基地,以公司为龙头,集獭兔养殖、獭兔食用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露天蔬菜种植、菜肉鲜贮等综合性项目为一体,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分户生产(种或养),带动了本村182户移民(包括36户贫困户)增收,年户均增加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效果比较明显。但从发展壮大的需要方面看,还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进一步的支持,以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为重点,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增收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无偿投资的形式给予扶持;在贴息贷款量上给予倾斜,使其更好的发展壮大,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规模,带动移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扶持基金的投入可作为股份,即按照投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为红利,分配给全村移民户。(3)以“合作社”模式发展移民区产业,增加移民收入已经初具规模。即以村为单元,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社,发展旅游产业。如龙羊峡水电站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贵德安置点),确定为旅游示范村,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流转土地69.3hm2(1040亩),种植花卉园、果品(梨)园等,作为吸引旅客的景观植物。规划利用黄河岸边湿地(芦苇)建设水上游乐园、垂钓、野炊及农家乐等产业,以合作社统一经营,移民户参与分红的经营模式,实现共同增收、共同富裕。紧紧抓住撤县建市和建设5A级旅游城市的机遇,使之融入兰-西地市群之中。(4)“藏族特色民俗村+乡村旅游”的方式已成为
本文标题:水利水电移民后期产业发展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4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