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突破三议论文之三——灵活论证,强化议论对应学生用书p331(2019·浙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导析】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避开了热点话题,继续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材料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顺应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潮流,也符合稳中求变的命题要求。材料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以直抵心灵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自我,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熟悉的、真实的成长生活,贴近考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以理性的思辨留给考生意味深长的启迪。命题看似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阐述了作家对读者的两种态度,但这实际上是一个类比,真正要引出的是“你如何对待你的生活”,这里的“生活”内涵丰富。命题要求考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当作“作品”来写,让考生着眼现实,思考生活。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缺少生活的阅历,缺少生活的发现,也很难揭示生活的底蕴。材料强调对人与自我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要求考生在展示生活、描述生活、提炼生活、聚焦生活的同时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考生在具体写作时要选好观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立足真实生活,抒写真情实感,同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注意多重开掘,写出深度和广度来。作文立意:①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我”的生活“我”做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走好生命的每一步,尽情挥洒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②“我”的生活与别人有关,“我”创造的“作品”接受“读者”的评判。“我”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顾及别人的看法,“我”要书写人生“辉煌”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为“我”点赞。③“我”为自己“写作”,“我”又为别人“写作”。辩证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既要做好自己,又要让别人满意。用真诚创造自己的“作品”,既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既收获自己的精彩,2也收获别人的掌声。[例文]坚守自我,感动“读者”作家写作,必须抒写自己的内心,否则作品就没有独特的个性;作品要有独特的魅力,作家必须坚守自己的想法。作品要想感动读者,作家的心中必须装着读者,而作家写作,也必将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读者。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作品”,面对生活,每个人都是“作家”,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我的回答是:坚守自我,感动“读者”。坚守自我,就是做好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就像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脉络,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性格,自己存在的价值,应该把生活创造成属于自己的“作品”,让它有着你自己的鲜明印记,有着你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属于你自己的情感体验。记得杨绛曾经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这些无疑说明了人是独立的个体,事情总要自己解决,生活总要自己创造,作品总要自己完成,所以我们要学会独立、担当。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他们创造着生活的“作品”,在“作品”上打上了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烙印。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亲朋好友都嫌弃他的无能而不和他交往,他靠自己的拼搏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他只身流落在外仍成就了一番帝业;朱元璋自幼无亲,颠沛流离而后成为明太祖,这都是他们坚守自我的结果,都是他们为自我的生活创造的“杰作”。罗曼·罗兰说过:“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不只是热爱生活,更可贵的是创造生活的“作品”。试想,如果史铁生在两条腿残疾之后,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又怎能写出《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感人肺腑的作品?如果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之后,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又怎能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如果马丁·路德·金在遭受牢狱之灾时,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又怎能勇往直前地为自由和平等而战?他们把生活当成自己所独有的,坚守自我,所以他们能够自信、自尊、自强地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仅为自己活着,同时也为他人活着。我们不可能只为自己“写作”,我们的“作品”还有“读者”,更有“读者”的评判。当我们沿着自己选3定的道路奋然前行时,我们也肩负着一份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是的,人不可能与外界毫无关联,一个人也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我们与世界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创造的“作品”属于这个世界。生命的琴键是有限的,但你可以谱奏出一曲只属于自己的无法复制的精彩乐章,来感动自己,同时也感动所有的“读者”。[点评]这篇文章有三大亮点:①紧扣题意,中心突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从材料出发,紧扣题目和材料的内涵,方向明确,中心突出。全文围绕“既为自己写作,又要感动读者”立论,论点鲜明,论证有力。②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本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经典历史材料,如第三段列举的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等事例;二是课内素材,如第四段列举的史铁生、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等事例,都直接取材于中学课本。这些事例的运用,强化了作者的观点。③辩证说理,深入挖掘。本文极其注意辩证思维的运用,讲究道理本身的层次和条件,体现出思维的严密性和辩证性。文章既强调“坚守自己的内心”,同时又顾及“感动‘读者’”。文章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论述全面。对应学生用书p332一、灵活运用论证方法议论文的写作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下面介绍几种较常用的论证方法:1.例证法例证法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另外还要注意所举的事例要真实,不可选用那些道听途说的事例;用例要适量,要有说服力。如2019年全国卷Ⅰ优秀作文《青春逢盛世,劳动正当时》中的两段议论:劳动,为个人插上腾飞的翅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纵观古今之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经历了艰辛劳动的过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他经过持之以恒的苦练,才写4出笔走龙蛇的《兰亭集序》;马克思精研苦思,经过对无数资料的阅读积累、收集整理,才写出享誉全球的《资本论》;钱钟书笔耕不辍,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做笔记,才能学贯中西,赢得“当代第一博学鸿儒”的赞誉。前人奋斗的足迹,启示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生命的腾飞需要借助劳动的翅膀。劳动,为国家提供发展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说:“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来自各个岗位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可见,劳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技艺吹影镂尘”“组装妙至毫巅”,钳工夏立通过30多年来的不懈劳动,将手工装配的精度做到毫米级;“听诊大地弹指可定,相隔厚土锁缚气海油龙”,谭文波坚守大漠戈壁20多年,经过日复一日的劳动,发明出石油试采新装置,实现了中国自主产权技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唯有继承先驱们披荆斩棘的奋斗和劳动精神,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傲立于世界群雄之中。这两段文字采用举例论证法,所选素材丰富、恰当,列举王羲之、马克思、钱钟书三个事例,论证劳动对个人成功的作用;列举夏立、谭文波的事例,阐明劳动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2.引证法引用专家学者们的理论阐述,名人的名言警句,科学的定理公式,以及寓言、故事、格言、谚语等事理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就叫引证法。引证一定要实事求是,所有材料必须有出处,有来历,经得起检验和核实。注明出处同时也是一种文德。所引用的事理材料必须是科学的,决不可断章取义,还应和论点相统一。如《张扬个性炫出自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议论:庄子的个性张扬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个性张扬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岳飞的个性张扬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毛泽东的个性张扬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处恰当引用议论,准确、精练地展示出庄子、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个性特征,为“张扬个性,炫出自我”的主旨提供了极其厚重有力的佐证,延展了文章内核,深化了文章意蕴,提升了文章品位。引证法,具体可分为三种:(1)概括引用。即不完全用原材料中的文字,而是作者自己把要引用的原文主要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当然,其中也可夹杂一些原文。(2)完全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也可单5独成段,用不同字体或每行均向右缩进两格字的方法。(3)分析引用。这种方法在论文中运用最多,它是根据作者论述的需要,将原文内容拆散、打碎或重新组织,和论文作者的阐述分析文字糅合在一起边引用边作分析。灵活引用名言的注意事项:①所引用名句要与文章主题切合,不能为引用而引用;②所引用应该是较为权威的话语,方可称得上名言;③这“权威”话语或名人应该为更多人熟悉,太生僻的“名句”应该慎重引用;④在同一段落不宜太多太集中引用,尤其是不宜引用太长的话语,短文章更是要注意,否则,也可能给人以文章无主见、语意生涩之感;⑤引用话语与主体话语之间要注意过渡,否则文章往往会有思路不清晰的感觉。一般说来,由引用到主体话语或由主体话语到引用应该安排简单过渡。有时,所引用的古语如果较难理解,还应该作简单解释和分析。3.对比法对比法,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对比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法”,一种是“纵比法”。“横比法”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纵比法”是把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如《你为什么不能变成一把刀》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挫折是一块石头。心胸宽广的人就像江河湖海,再大的石头也能够容纳;心胸狭窄的人则如一盆浅水,小小的一块石头就能把他砸翻。痛苦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把痛苦埋在心里就像把种子埋在土壤里,痛苦会在心里生根发芽;把痛苦抛在脑后就像把冰块丢在路上,新生活的阳光总会使它无影无踪。第一段,通过对比议论,深刻说明“有容乃大”的道理。第二段论说“埋藏痛苦”与“抛弃痛苦”,让人明白:放大痛苦就会滋生悲苦,抛弃痛苦就会获得快乐。两相对照,利弊自明。4.因果互证法这是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用原因来证明作为论点的“结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证实结果的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处在一条无穷无尽的因果链中,人们的不同观点决定他们的不同行动,不同行动又产生不同的客观效果,这是从古至今谁也摆脱不了的。因与果是以互存的条件为其链条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6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个气势雄壮的开头就运用了因果论证。因果论证有三种情况:①由因导果,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②由果溯因,即用结果作论据证明原因;③由一种结果推导出另一种结果。不论哪种,都一定要阐述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5.喻证法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叫“喻证法”。“以彼物比此物”“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即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论证深奥而抽象的道理,使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6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