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节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对应学生用书p217一、信息筛选与整合筛选并整合信息首先要善于区分和辨别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显性信息与隐形信息、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等。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考生应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精准地进行排除。常见的陷阱设置方式有: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删——删除原句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漏——只强调问题的某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或改变说法,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解题时,考生要认真比对原文,核查每个选项有没有增加或删减或偷换词语的现象,判断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核查是否犯了下表中的问题:以偏概全主要指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从而导致考生判断错误。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某一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考生要关注原文中的代词,如“它”“其”等,通过比对,看选项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偷梁换柱主要指在选项的表述中用另一个词句,特别是用与原文表述相似的词句来替换原文的表述,导致选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果不当主要指在因果关系上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主要指所给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涉及,或不能由原文推2(于文无据)断出来。已然与未然混淆主要指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的事实,或将原文中既成的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考生要关注时间词、助词等。或然与必然混淆选项中出现了“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定”“必然”等词语时,要认真辨析选项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的错误。扩大或缩小范围主要指选项扩大或缩小了符合某种情况的对象的范围。在阅读文章和选项时要注意表示范围的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绝大多数”等。断章取义选项在阐述原文中某些句子意思的时候,将有关句子与其语境割裂,从而出现错误。主次颠倒主要指命题者在选项中设置陷阱时,有时会将原文中所讲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信息遗漏主要指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漏掉原文里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1试题选项:任何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经过一代代地传承、延续,都会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定式。原文比对:任何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其实都与其生命的存在感和人性的内质息息相关,经过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延续,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定式,这也是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判断正误:原文说的是“美学精神”,而选项表述成了“经典文学作品”,该选项在表述上偷换概念,错误。2试题选项:中国现当代时期所创作的主题性美术精品,对当下和今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原文比对:回眸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历程,那些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精品力作,对当下和今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诸多启发意义。判断正误:原文表述的是“对当下和今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选项表3述成“对当下和今后的美术创作”,该选项很明显犯了范围失当的错误。3试题选项:孔子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所以“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原文比对: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判断正误:从原文来看,孔子“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是因为他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而不是因为“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该选项因果失当。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选项的构成要素来自文本中不同的地方,阅读文本时要找全选项中的要素,并明确要素间的逻辑关系。(1)分析选项的句子成分。划分选项中的语义要素,并逐一在文中查找来源,进行比对。考生要注意:文中是否有相对应的内容;变化不大或没有变化的表述是否会有断章取义的问题;变化较大的说法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本意。(2)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看选项要素之间是否合乎因果、目的、条件等逻辑关系。二、信息推断信息推断一般包括:①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②将作者在文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③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4态度等进行提炼、分析、概括,进而做出推断。信息推断强调逻辑推断能力,要提升该能力,就有必要了解最基本的逻辑知识。复句类型假设关系复句选项用假设关系复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是“如果……就……”。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条件关系复句选项用条件关系复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只要(一旦)……就(则)……”表示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目的关系复句选项用目的关系复句表述文本内容,其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常用“要、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词语引出;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有时会用“应该”“有必要”引出。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重点判断所采取的措施本身是否正确,措施和目的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结论表述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注意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趋势预测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对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4试题选项:儒家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把美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5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原文信息:从中国历史来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判断正误:原文是说“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而选项推断为“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曲解文意。5试题选项:A.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B.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国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和发扬“诗骚传统”。原文信息:首先,弘扬“诗骚传统”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立足当代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判断正误:由原文“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可判断A项的推断合理。由原文“弘扬‘诗骚传统’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可以看出,文章都是在精神内涵方面论述传承和发扬“诗骚传统”,并没有在“艺术形式”方面进行论述,B项推断不当。6信息推断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等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考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1)对有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是看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等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是看选项所述的结果、结论等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是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2)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是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是看结论(在推断题中,选项中的“结论”没有在文中提及)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选项中的某些内容在原文中未直接表述,也不能从原文中合理推断出来,这个选项则属于“无中生有”。对应学生用书p2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7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C.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革命文化。8D.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共生”不符合文意,原文意思是革命文化源于革命实践,两者不是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5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三节 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6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