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主讲:封磊E-mail:nsacia@163.com一、问题提出①国外孔子学校遍地开花②香港青年不爱马经爱易经③上海开起私塾孟母堂④江苏一大学开风水培训班⑤四川一企业招聘看八字、看面相⑥广东一法院集体腐败改风水⑦云南一企业把门前大山喷红色⑧在辽宁风水师成热门行当⑨在陕西一大学校长办公室设坛谈禅⑩大学生热宗算命,选风水宝座传统文化的回暖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背景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环境污染与灾害的频频发生问题:为什么企业寿命不断缩短太极图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夏秋冬春阳阴精确自然和谐■学问儒家:有问必答(治世)道家:答非所问(治身)佛家:问即是答(治心)儒家道家佛家入世处世忘世出世一个青年人若不激进,是没有心脏;一个老年人若还激进,是没有大脑。■五气原理正气和气才气+运气成功人士成功人生清气++(儒家)(佛家)(道家)品德胸怀体能智慧追求心静致远四心之路心诚则灵心和则尚心慧若愚■■三种境界从俗到儒、从俗到佛、从俗到仙亻谷亻需亻曾亻山亻弗仁法融南怀瑾:中国最后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大师■《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参禅日记》南怀瑾: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二、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1、儒家发展历程■孔孟之道的发展史–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为孟子;–发展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逐渐成为主导文化;–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2、道家发展史■道家之学的产生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然”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之。■道家的衰落与复兴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3、佛教的发展历程■创立于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相传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中国化过程: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大发展: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孔子问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另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人类道德堕落次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凡是符合“无为”的行为,就是符合了“道”,就是“有德”。反之,故意表现“有德”,反倒失去了“德”。社会的坏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起的后果。他所称赞的淳厚、朴实,都是对当时的虚假浮华的不满。和谐:儒释道三教共同追求的境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支撑。■和谐理念的生成途径是多维的,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达到的和谐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尤其是道家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迭起,这无疑是破坏天人平衡与和谐的结果。■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当代西方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畏天”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与政策法规等。2.“人我合一”: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达到的和谐境界■儒家:“人我合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于其“仁道”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仁者不忧”,“仁者无敌”!■与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义(或称合理利己主义)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主张利他主义即仁道、恕道。■“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流。”郑桓公时,一个叫史伯的人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如烹羹调味。3.“欲理合一”: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达到的内心和谐状态。■人必须谨守“以理制欲”的原则。先秦思想家在承认欲望之合理性的同时几乎毫不例外地主张对欲望必须进行理性的引导。■儒家:以礼制欲■道家:以道治欲■佛家:以悟抑欲■儒家:节欲。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不使可欲”等。■道家:无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无欲则刚,“知足之足常足矣”。■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经》)——色、受、想、行、识。■反对纵欲:“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列子·杨朱》■可以归结为:在人性修炼中培养“不使可欲”的自制力。三、修身养性:三家的修炼观■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1、儒家修德的五项原则1)、德性立身的安身之道■孔子有“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仁、义、礼、智“的“四端”说。■董仲舒的“五常”说: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2)、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二是“君子和而不流。”■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3)、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庸者,以中为用;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乐;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4)、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还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明代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儒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5)、诚信无欺交往之道■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导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2、道家修身的智慧1)、天道自然与自然而然的原则■天道自然,修身亦然;■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任物自然。2)、阴阳统一与相辅相生的原则■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人生亦应如此:■老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水无香;■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太极思维原则:3)、崇尚无为与有所不为的原则■自然是无为的。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不刻意而高。”庄子有“六无之德”的理论:无欲、无念、无名、无言、无功、无我。■丘处机向成吉思汗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丘处机:“清风当作伴,明月宜为邻。”■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通常又被称为“黄老之术”。4)、虚静之道与谨守柔弱的原则■自然是虚静的: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庄子:“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谨守柔弱也是道家崇尚的做人韬略。3、佛禅的五大修行智慧1)、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空”即无常,故佛家讲“诸法无常”的教义。■“外四空”:地、水、风、火。■“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慧能:“心如虚空,名之为大。”■这是现代管理中指向外部世界的觉悟力:空的力量。2)、四圣谛: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真理■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世间是苦果)■集谛:贪、嗔、痴“人生三毒”(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解脱与证果)■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离苦的道路)灭的力量■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心无挂碍,故无烦恼。”(《般若心经》)■慧能:“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净空法师:“看破、放下、随缘、自在”■这是现代管理中指向自身心灵的觉悟力:灭的力量。3)、普渡众生■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印度佛教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义。■禅则更多地讲个体生命与众生的必然性(即“缘”的原本含义)。■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子,从而阐明众生因缘的道理。缘的力量■观音的宏愿:“人世间有苦难,就誓不成佛。”■地藏王的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人性修炼中指向与他人关系的觉悟力:缘的力量!4)、因果报应■佛祖有两大口头禅: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中国禅的教义里更强调现世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佛教所谓十恶:身业不善——杀生、偷盗、邪婬;口业不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贪欲、瞋恚、邪见。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