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10荆轲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一、字音曩.者(nǎnɡ)说.卫元君(shuì)有不称.者(chèn)嘿.而逃去(mò)沈.深(chén)泾.渭(Jīnɡ)殽.之险(Xiáo)居有间.(jiàn)樊於.期(wū)单.于(chán)饿虎之蹊.(xī)蔽.席(piē)戮.没(lù)揕.其匈(zhèn)焠.之(cuì)变徵.(zhǐ)擿.秦王(zhì)被八创.(chuānɡ)夏无且.(jū)箕.踞(jī)不能.须臾(nài)二、通假字①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震慑②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沉默③祸必不振.矣振,通“赈”,救④北购.于单于购,通“媾”,和好⑤心惛.然惛,同“昏”,迷惑⑥恐不能.须臾能,通“耐”,经受得住⑦太子送至门,戒.曰戒,通“诫”,告诫-2-⑧其意不厌.厌,通“餍”,满足⑨莫敢合从.从,通“纵”,合纵⑩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返还○1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12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13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腐,通“拊”,拍○14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1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摄○1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17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三、一词多义(1)及①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连词,以及②及.政立为秦王介词,等到(2)故①故.尝质于赵名词,以前②故.丹怨而亡归连词,所以(3)固①固.去也副词,本来②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③固.请毋让副词,坚决地(4)而①而.之燕连词,表承接②盖聂怒而.目之连词,表修饰③民众而.士厉连词,表并列④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连词,表假设(5)其①其.后秦伐魏代词,那②然其.为人沈深好书代词,他③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代词,那些④其.后乃可图也代词,这-3-(6)以①以.术说卫元君介词,用②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③奈何以.见陵之怨介词,因为④以.次进介词,按照(7)于①徙于.卫介词,到②荆轲游于.邯郸介词,在③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介词,被④言足下于.太子也介词,向(8)因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介词,通过②因.遂自刎而死副词,于是③因.而刺杀之介词,趁机四、古今异义①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②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③且至于..燕古义:至:到;于:介词,表对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④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⑤足为寒心..古义:内心恐惧。今义:因失望而痛心。⑥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困厄,窘迫。-4-今义:经济困难。⑦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⑧太子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⑨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消耗尽。今义:消失。⑩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五、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盖聂怒而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眼瞪②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名词作动词,当作人质③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衣服,戴着帽子④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名词作状语,天天⑤稍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⑥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⑦太子受而舍.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居住⑧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2)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形容词的活用①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远方②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③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5-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判断句译文:这是我日日夜夜痛苦愤恨不能释怀的仇恨。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译文:秦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的悬赏来购买他的脑袋。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译文: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收入宫为奴婢。④燕见陵之愧除矣被动句译文: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消除了。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状语后置句译文:蒙嘉先在秦王面前替荆轲说。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⑦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译文:在殿上侍奉的大臣。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名师指津]抓住文本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我的理解]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入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名师指津]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总结。[我的理解]表现了荆轲理智、深沉、精细的性格。太子丹向荆轲说明形势、提出设想后,荆轲没有马上表示态度,而是“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经太子“固请毋让”后,才答应下来。但他并不贸然行动,“久之,荆轲未有行意。”这两个“久之”,突出了荆轲的理智、深沉。不难想象,他是在思索着怎样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并-6-尽可能做周密的准备。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然而太子丹却未理解这一切,不耐烦地两次催他动身。这表现了太子丹的识人不深、浮躁,更衬托出荆轲的沉着、精细。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名师指津]评价可从多个角度着眼。可肯定其行为的进步性,正义性;也可谈论其行为的消极性。[我的理解]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敬佩,所称颂。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4.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名师指津]从矛盾冲突的安排,人物语言的描写及场面描写等角度来组织作答。[我的理解](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级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舞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兵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舞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秦廷上下疑窦冰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本文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决”,二是“廷刺秦王”。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7-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治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和之支属于野王。他的一支迁徙到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荆轲离开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先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博戏,争棋盘上的格子。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离开了,于是不再见面。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荆轲到燕国以后,敬重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喜欢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8-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和喜欢饮酒的人交游,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年时和太子丹交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归来就寻求能够为自己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六国,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逐渐地侵吞各国。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9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