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抽象、概括等.【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本节可以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数学抽象的经验。【数学抽象】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数据分析】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数学运算】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逻辑推理】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集合、元素的基本概念2、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3、用区间表示集合【教学难点】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空集的理解3、记住几种常见的数集符号由于本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建议教学时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问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处理集合问题时,根据需要,及时提示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2【新课导入】在生活与学习中,为了方便,我们经常要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图书馆中的书是按照所属学科等分类摆放的,作文学习可按照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等进行,整数可以分成正整数、负整数和零这三类?你能说出数学中其他分类实例吗?试着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新课讲授】一、集合的概念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集合”来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集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有时简称为集),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通常用英文小写字母a,b,c,...表示。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尝试与发现】你能举出几个用集合表达的、与数学有关的例子吗?指出例子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典型例题】(1)如果A是由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则0∈A,0.5∉A;(2)如果B是由方程x²=1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则-1∈B,0∉B,1∈B(3)如果C是平面上与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r0)的点组成的集合,则对于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O上的每个点P来说,都有P∈C.【思考与讨论】现在我们来考虑方程x+1=x+2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由于该方程无解,因此这个集合不含有任何元素。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由空集的定义可得,0∉∅,1∉∅3【小结】根据集合的概念可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以下特点:(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因此,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应该可以明确地判断出来.(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因此,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必须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中的一个元素.例如,由英语单词success(成功)中的所有英文字母组成的集合,包含的元素只有4个,即s,u,c,e.(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任意排列,与次序无关。【尝试与发现】(1)你所在的班级中,身高不低于175cm的同学能组成一个集合吗?(2)你所在的班级中,高个子同学能组成一个集合吗?为什么?(3)不等式x一21的所有解能组成一个集合吗?二、几种常见的数集有一些数的集合经常要用到,为了方便起见,人们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表示它们.(1)所有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自然数集,记作N.值得注意的是,0∈N,即0是自然数集N中的一个元素.容易看出,如果a∈N,b∈N,则一定有a+b∈N且ab∈N,但a-b∈N和a/b∈N都不一定成立。例如,1∈N,3∈N,但1-3=-2∉N且⅓∉N.在自然数集N中,去掉元素0之后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2)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与自然数集N不同的是,如果a∈Z,b∈Z,则一定有a-b∈Z,但a/b不一定成立(请学生自己举例说明).(3)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我们知道,凡是能够表示成分数(即两个整数的商)的数称为有理数。因此,如果a∈Q,b∈Q且b≠0,则a/b∈Q.例如,43∈Q,1/2∈Q,且3/1/2=6∈Q.(4)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显然,如果a∈R,b∈R,则a+b∈R,a-6∈R,ab∈R当b≠0时,还有a/b∈R.如不特别声明,本书中所有字母表示的数均指实数.利用集合的符号,可以简化自然语言描述,比如:“0是整数”可以表示为“0∈Z”;“π不是有理数”可以表示为“π∉Q”;“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1也是自然数”可以表示为“如果n∈N,那么n+l∈N”.【思考与讨论】(1)无限循环小数1.99...可以表示成分数吗?(2)任何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Q中的元素,对吗?三、列举法前面提到的集合都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的,但在数学中,我们经常要使用符号来表示集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并写在大括号内,以此来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列举法.例如,由两个元素0,1组成的集合可用列举法表示为{0,1};又如,24的所有正因数1,2,3,4,6,8,12,24组成的集合可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6,8,12,24};再比如,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5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一般不考虑元素的顺序.例如,{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但是,如果一个集合的元素较多,且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那么在不致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按照规律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例如,不大于100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100}.无限集有时也可用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集N可表示为{0,1,2,3,...,n,...}值得注意的是,只含一个元素的集合{a)也是一个集合,要将它与它的元素a加以区别,事实上,a∈{a}.四、描述法【思考与讨论】以下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方便吗?如果不万便,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1)满足x3的所有数组成的集合A;(2)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Q.显然,用列举法表示上述集合并不方便,但因为集合A中的元素x都具有性质“x是大于3的数”,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因此可以把集合A表示为{x|x是大于3的数}或{x|x3),即A={x|x是大于3的数}或A={x|x3}.类似地,Q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是两个整数的商”,而不属于Q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因此可以把Q表示为Q={x1x是两个整数的商}或Q={xlx=m/n,m∈Z,n∈Z,n≠0).上述表示集合的方法中,大括号内竖线的左边是元素的形式,竖线的右边是只有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才满足的性质.一般地,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则性质p(x)称为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此时,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x)表示为{x|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为描述法.例如,“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特征性质,因此所有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6{x|x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再例如,所有能被3整除的整数组成的集合,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x|x=3n,n∈Z).类似地,所有被3除余1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3n+1,n∈N},不过这一集合通常也表示为{x∈N|x=3n+1,n∈Z).这就是说,集合{x|p(x)}中所有在另一个集合I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I|p(x)}.【典型例题】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x一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A;(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所有点组成的集合B.【思考与讨论】判断A与B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由此思考该选用哪种表示方法.解:(1)因为0和1是方程x(x-1)=0的解,而且这个方程只有两个解,所以A={0,1).(2)因为集合B的特征性质是横坐标与纵坐标都大于零,因此B={(x,y)|x0,y0}.五、区间及其表示习惯上,如果ab,则集合{x|a≤x≤b)可简写为[a,b],并称为闭区间.例如,集合{x|1≤x≤2)可简写为闭区间[1,2].类似地,如果ab:集合{x|axb)可简写为(a,b),并称为开区间;集合{x|a≤xb)可简写为[a,b),集合{x|ax≤b}可简写为(a,b],并都称为半开半闭区间.上述区间中,a,b分别称为区间的左、右端点,b-a称为区间的长度.区间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例如,区间[-2,1)可用下图表示,注意图中一2处的点是实心点,而1处的点是空心点.7如果用“+∞”表示“正无穷大”,用“-∞”表示“负无穷大”,则:实数集R可表示为区间(-∞,+∞)集合{x|x≥a)可表示为区间[a,+oo)集合{x|xa}可表示为区间(a,+oo)集合{红|x≤a}可表示为区间(-∞,a]集合{红|xa}可表示为区间(-∞,a)类似地,上述区间也可用数轴来形象地表示.例如,区间[7,+oo)可以用下图表示【典型例题】本节课是高中学生的第一节课,本次课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为主要目的。教师讲课须生动形象有趣,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题须由浅入深,以浅为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课堂上多提问,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专注力,保持课堂的活泼性。8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教学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0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