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③子:这里指女儿。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________的态度。(2分)答案: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意思相近即可)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4分)答:答案: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②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③“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④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但也有犯错的时候。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3.《礼记·曲礼上》的“贫贱而知好礼”,可以看作是对《论语》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________(人名)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________(人名)的高度评价。(2分)答案:孔子颜回4.梁朝皇侃在其《论语义疏》一书中将《论语》中的“未若贫而乐”改为“未若贫而乐道”。有学者认为改得恰到好处,请你揣摩一下,这样改好在哪里?(4分)答:2答案:①句式和结构上与下文“富而好礼”构成前后照应;②内容上使“乐”直接指向“道”,更能体现孔子对儒家之道的执着追求。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6分)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②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③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内则》)5.由材料可知,孔子的“孝道”指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6字)(2分)答案:恭敬不违6.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4分)答:答案: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者必须做到的,子女要让父母身心快乐,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对父母的过错委婉劝说,替父母操劳而没有怨言,在生活方面尽心周到侍候。①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稍加规劝。看到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恭顺他们,不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②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实际行动。(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③曾子说:“孝子养老,要使父母内心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志,敬备礼乐,使他们听得高兴,看得快乐,使他们起居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周到侍候,直到孝子去世。所谓‘终身’,不是说终父母的一生,而是终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父母喜爱的,自己也要喜爱,父母崇敬的,自己也要崇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都要这样,更何况对父母所爱的人呢?”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6分)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正直和________三大原则。(2分)答案:严己宽人客观公正38.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4分)答:答案:不违背。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即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6分)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天下有中③,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④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荀子·性恶》)【注】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③中:中正之道。④傀然:坚定的样子。9.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意近、有理即可)10.简析两段话的不同点。(4分)答:答案: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指导下的勇敢行为的具体内涵。六、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11~12题。(6分)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论语》)齐宣王问曰:“汤放(流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11.同样面对臣子弑君的事,孔子和孟子的态度有所不同。(2分)4孔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君王的德行是否符合仁义12.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解释巧用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次谈话(“卫君待子而为政”)中提到的治国主张。请说出这种主张,并说明孟子是如何巧用这种主张的。(4分)答:答案:正名。孟子认为戕害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按照“正名”主张,商纣不是好君主,而是独夫。因此,杀掉商纣,称不上弑君。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七、(2020·嘉兴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6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13.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臣之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言行合礼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14.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评价这两种人生观?(4分)答:答案: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两人的选择,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5甲:子路说:“不从政是不义的。长幼礼节不可废弃,君臣名分如何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不能行,(我们)已经知道了。”(乙翻译略)八、(2020·台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6分)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15.你认为晨门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揶揄还是赞美孔子?说说你的理由。(2分)答:答案:(示例1)是揶揄。晨门可能是隐士,明白当时的形势,也了解孔子的遭遇,揶揄孔子不知难而退。(示例2)是赞美。孔子的态度非常可贵,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献身)精神。(示例3)既是揶揄又是赞美。晨门可能是隐士,不同于一般的民众,他有能力判断时势,也有能力认识孔子的精神。他虽然不赞同孔子的态度,却也能看出孔子精神的伟大。(三种观点皆可)16.儒家和道家对待“命”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分)答:答案:都主张了解现实,要面对现实;但儒家提倡积极进取,道家主张消极无为。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庄子》:“知道事情无可奈何,不是人力可战胜的,则安然不为,这才是最高的道德。”九、(2020·绍兴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6分)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17.①②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2分)答案:爱人、恭敬18.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4分)答:6答案: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①孔子接见穿丧服的人,穿着祭祀礼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②仲弓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政。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见到贵人那样敬重人民,役使百姓要像进行大祭那样恭敬谨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仲弓说:“弟子虽然愚钝,但一定将您的教诲铭记在心,谨遵而行!”十、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19~20题。(6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19.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答:答案: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0.“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答:答案: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子游(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我们知道狗或马也有人养;人若是不尊敬父母的话,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7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2 技法突破实战演练 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4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