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案一客观选择题近几年,浙江卷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一直为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赋分9分,体现了考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2018、2019年浙江卷考查了实用类文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论什么文本,都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与整合能力、探究能力,引导考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高考命题特点,下面准备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角度进行复习。学案一客观选择题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类题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所谓“重要概念”是对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词语)”是指那些含意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词语)。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词语);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词语);3.重要的指示代词蕴含的概念(词语);4.蕴含深层含义的概念(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意。(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分)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2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提示: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确定区域,然后比对分析,可以这样解题:先在括号内打“√”或“×”,然后选出答案。选项比对分析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本选项中“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的表述是肯定“内部言语”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而原文是“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因此,A选项(×)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密切的关联。本选项对应原文“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表意是一致的,因此B选项(√)3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本选项前半部分“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对应原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表意一致;后半部分“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对应原文“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词语就消亡了”就是“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因此C选项(√)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本选项的前半部分“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对应的原文是“它本身是一种功能”,表意一致;后半部分对应的是“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表意一致,因此D选项(√)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储备相关知识:1.概念的内涵: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鸟”的内涵包括“羽毛”和“动物”。2.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如“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小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是鸟的内涵却大于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了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3.属性: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其次,掌握解题步骤。第一步――→审好题干的例证比文题想规律选项的前提“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是论据,与原文信息匹配,选项的结论“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在原文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语原文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语句,这是以明代社会为例推断出来的,因为明代社会注重了“多元为明代社会注重了“多元和开放”,青花瓷才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尚4找原文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比文题想规律选项的前提“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是论据,与原文信息匹配,选项的结论“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在原文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语句,这是以明代社会为例推断出来的,因为明代社会注重了“多元和开放”,青花瓷才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辨正误正确[解题指导]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这两点在前文已经论述,同时,还要考生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格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跟踪训练]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中华武术讲究术道并重中华武术,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以及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锻5炼方法,更承载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优秀理念。由此,传统上我们提倡“以德服人”“以武会友”,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技艺、促进友谊,而不是一味地好勇斗狠。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中国武术由“击”和“舞”两种形式构成,“击”即原始的打斗、搏击,“舞”即套路表演。冷兵器时代,对抗性武术是主流,是军事作战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步,武术逐渐脱离军事武艺,以技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从春秋越女论剑、秦末项庄舞剑,到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及唐将军裴旻剑舞,都显示出武术不再是纯粹的“暴力打斗”,而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百姓娱乐和生活的一部分。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原始本能的抵御外敌、自我保护的武技,诸如泰拳、跆拳道、巴西柔术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显著特点。但不同的是,中国武术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技法中“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等特色内容,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习武者把“闻道”“求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我和谐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武术讲究的是“术道并重”。其中,注重武德,是中华武术区别于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的显著文化特征。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习礼。我们知道,武德是武术在漫长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说:“武者,止戈也!”它说的是,“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达到和平之义。《左传》提出,武有七德,如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等。武术的基本规范抱拳礼,寓意着崇德尚礼。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等更是对习武者的基本要求。武术的现代化传承需要扬弃旧武德思想中的糟粕,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关键是树立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气魄,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弘扬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摘编自《传统武术传承要真正面向大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的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地传承。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6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解析:选D。D项,原文最后一段“武术的现代化传承需要扬弃旧武德思想中的糟粕……”,且“只要……就……”说法绝对。二、综合练(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1 学案一 客观选择题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4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