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案二主观简答题研究近几年浙江高考卷论述类文本,我们发现,浙江卷主观简答题的命题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筛选整合文本主要内容,二是分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因此,考生复习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题型一筛选整合文本主要内容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获得各种知识。这就需要阅读者具备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论述类理解能力的测试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的一项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讲,“筛选整合文本主要内容”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文字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干扰信息的过程。筛选整合文中的主要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提炼、概括,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基本考点指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怎样确定筛选整合文本主要内容题题干示例(2017·浙江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015·浙江卷)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请概括文本是从哪几方面论述××的。2(2)根据相关内容,说说××的内涵。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内涵”“内容”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谈谈”等字样怎样解答筛选整合文本主要内容题1.(2015·浙江卷)阅读文本(文本见学案一题型一“高考试做”),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我的答案:详解精析:题干中的“文章末尾”,表明这是总结性的语句,“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需要在全文寻找答题区域。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提出了“内部言语”这一概念;第二自然段谈的是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的关系,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第三自然段分析思维和言语的区别,“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即言语不能完全地表达思维;“他人将如何理解”,即思维交流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即思维并不总表现为言语。因此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参考答案: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筛选整合文本主要内容“四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第二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第三步,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要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3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第四步,整合概括。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对主要内容进行整合的要点有三:①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怎样切“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②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③瞄准目标。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警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归纳概括时注意两点:①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容方面的“公因式”;②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从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物,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4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士”的社会功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身处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期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的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众多,又经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删改)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答:解析:回答“士”之于一国的作用,可以从“士”具有的特征入手分析。“士”被社会认可,其一是“‘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物,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其二是“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其三是“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由此分析,可以得出答案。答案:①“士”能提供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②“士”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③“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题型二分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5怎样确定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类题题干示例(2016·浙江卷)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2014·浙江卷)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请概括文本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对××现象,作者持怎样的态度?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观点”“态度”等字样(2)题干中列举出一二种看法,让考生谈认识怎样解答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类题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分)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6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所选文段有删改)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2 学案二 主观简答题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4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