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导读]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共含5篇,由编辑投稿,网友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第一篇范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这【第九篇范文】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五、赏析环境描写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七、总结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第二篇范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希望你能喜欢这【第九篇范文】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范文。一、旅程读课题。尝试各种语气。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引导1: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引导2: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重新理解课文标题)引导3: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分析与小结: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越来越坚强。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哭——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骄傲地读课题。(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没有哭——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二、孤独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个故事)引导1: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引导2:读课文中写父亲的第3段、第5段、第22段……(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第29段、第30—第32段……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第33段……(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怎么面对?——安家。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卖蛋,赚钱,回家,念书!)引导3: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结论: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简析如下: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但生活却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仿佛是鸭群里相对独立的一只;虽说独立,却又因为渺小,被鸭群和水流裹挟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点犹豫。是压力也是动力。何止父亲和鸭群,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伙伴,——兔子、芦雁、水鸟、萤火虫、芦苇、香草,甚至是炊烟、浮云。但是,由于他的精神尚未来得及重建、新的家园尚未来得及垦种,杜小康不停地徘徊于过往与现实之间,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当下,所以,这些事物最初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他的世界”。杜小康乃至父亲,因而孤独无比。所以,课文前半段就出现了太多太多安静的画面(13段,24、25段),——无聊、单调、安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慌,折磨着这两个人,也磨练着这两个人(35段)。而那种悄无声息的变化、那种孤独感的松动和溃败,是第33段开始的:“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77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