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多篇参考)
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多篇参考)[前言]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多篇为编辑投稿,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最新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1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具体情况。在发布会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内的两个“小目标”。袁老说,长期目标就是实现“禾下乘凉梦”,而短期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今年已90岁高龄的袁隆平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100后’(指100岁)。”长沙冬季寒冷,为了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从长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小目标”不过是风趣之语,并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小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经说过,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标,如今又向着两个新的小目标继续前进。“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标”,让大理想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规划即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还有“两个奋斗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为有“伟大梦想”的指引,我们才一步步实现着一个个曾经看似困难的“小目标”。“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灵犀一指”的创新。袁隆平谈及自己和团队的小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小目标”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有了“灵犀一指”的创新,沿着创新之路前进,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对创新的大胆尝试。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到头来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过得去“时间”这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国家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能够解决越来越多从前从未遇到的难题。希望袁老的“小目标”早日实现,也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并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标”!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年轻干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种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有志无关身细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学笃行中追求久久为功。曾有人说过,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年轻干部刚刚步入职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基层的磨炼,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同样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绩,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干部,当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主动为自己充电加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干事创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之以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根植基层中永葆初心不改。树高千尺总有根,一棵树木能高大茂盛离不开深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扎根基层这片沃土,深入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基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听群众言、说群众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在安贫乐道中修炼过硬品格。每一颗青春的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既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历经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坚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会慢慢面临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对此,我们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铸就无惧风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对霜雪与寒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3近日,袁隆平院士团队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再传利好消息,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袁老开心得像个孩子,并表示要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袁老对事业的孜孜以求令人感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有这么一位“青稞领域的袁隆平”,为青稞增产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他便是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博士。31个春秋的矢志研究,先后主持选育20余个青稞品种,为西藏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作出了杰出贡献,仅藏青2000一个青稞品种,便为西藏农民增收7个亿。作为西藏首位藏族农学博士,有人说: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里,都有尼玛扎西的科技贡献。就这样一位立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里”的优秀科学家,却在2020年9月5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我们永远怀念尼玛扎西同志对家国的朴素情怀。1966年出生在西藏一个平凡家庭的尼玛扎西,也经历过一段曲折的童年历程,那时家中的青稞总是不够吃,家人只能依靠制作陶器换取口粮。这样的经历使尼玛扎西从小便怀揣着一个种好青稞的梦想。在梦想的指引下,尼玛扎西努力学习,小学、中学、大学,尼玛扎西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进入西藏农科院工作的尼玛扎西获得了前往加拿大深造的机会,导师本想留他继续攻读学位,但接到单位来信的他,却毅然放弃机会回到国内。这样的放弃不仅一次,本有机会留在国外研究中心工作的他,却又决然回到了工资收入只有国外十分之一的西藏农科院。别人问他,他总说是党培养了他,西藏需要他,祖国需要他。我们永远怀念尼玛扎西同志对事业的坚贞热爱。粮食育种工作是一项极其枯燥繁琐的工作,更遑论是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青藏高原培育青稞,但尼玛扎西一扎便是31年,潜心于青稞育种研究和推广,甚至一年内也只休息三天。农科院院长办公室的门上总是挂着出差、下乡的牌子,只要一有时间,尼玛扎西便卷着裤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区的每一块田间地头,推广青稞品种、示范讲解种植技术,忙得经常忘了吃饭,只能简单地糌粑就水解决。每次同事在监控中查看试验田青稞成长情况时,总能看到院长瘦削的身影在田中站立。正是对事业的无限坚贞热爱,支持着尼玛扎西攀上了一道道科技的高峰。我们永远怀念尼玛扎西同志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学者型领导,尼玛扎西的级别已经不低了,很多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但一到了项目研究上,却变得异常执拗,从宏观把控到项目申报书的小标题,事无巨细,他都十分关心。但对于自己的荣誉方面,他总是淡然面对,因为要下乡,申报院士的材料也只是请同事帮忙把论文汇总了事。相较于名与利的烦扰,他看中的是西藏农民的福祉,他选择的是把粮食安全紧紧握在群众的手里。纵使自己的身体很差,也从不在同事面前谈论自己病情,但院里的援藏干部下乡时,他却总是担心叮嘱要带好氧气;一位陌生的大学生来信求助,他毫不犹豫地资助了三年,结果这位学生也追随他的脚步进入了青稞研究领域。正如他所说,我是为青稞而生,就想一直做青稞。青稞熟了,但却再也不能在青稞丛中看到尼玛扎西的身影,他虽已离去,但他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青稞育种的历史丰碑中。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4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5袁隆平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大款”们黯然失色。虽然这样的比较不那么崇高,但它对当代青年仍有启迪意义。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
本文标题: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多篇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87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