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全市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全市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忻州市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今年我市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农作物整个生长期风调雨顺,可以说是历史最好年份之一。经各县初步摸底与分析测算,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亿斤,比去年增加亿斤,增幅为%,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一、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结构调整情况经各县摸底数据来看,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减少万亩,主要是因整村搬迁及退耕还林等政策影响导致;其中粮食作物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油料作物万亩,比上年减少万亩;瓜菜万亩,比上年减少万亩,主要是辣椒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种植面积由去年的万亩减到万亩,减少万亩;中药材比上年继续增加万亩,达到35万亩,其中耕地种植面积为万亩。粮食作物中籽粒玉米万亩,比上年继续减少万亩;杂粮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杂粮中高粱、马铃薯、谷子面积变化较大,其中高粱比上年增加万亩,达到万亩;马铃薯比上年减少万亩,为万亩;谷子面积比上年继续增长万亩,达到万亩。其它杂粮面积基本稳定,甜糯玉米万亩、豆类万亩、豆类中红芸豆万亩、糜黍万亩、莜麦万亩、藜麦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特点为:一是因整村搬迁及退耕还林等政策的继续推进,导致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万亩;二是受辣椒等经济作物去年市场行情波动影响,今年瓜菜面积有所减少,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回升,比上年增加万亩;三是减玉米增杂粮效果显著,玉米面积继续缩减万亩,杂粮面积继续增加万亩,其中高粱、谷子面积增幅较大。二、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测1、粮食作物:对各县农委上报数据汇总分析来看,今年我市粮食总产和单产有望双创历史新高,其中粮食总产预计可达万吨(亿斤),比去年的万吨(亿斤)增加万吨(亿斤),增幅为%;粮食单产预计可达公斤/亩,比去年的公斤/亩,增加公斤/亩,增幅为3%。其中:籽粒玉米:面积虽然略有减少,但预计平均单产可增加%,达到公斤/亩;总产达到万吨(24亿斤),增幅%。马铃薯:面积减少10%,为万亩,预计单产减少10%左右(后期降水偏多影响),总产约16万吨。豆类: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比上年增加%,达到公斤/亩,总产比上年增加%,达到万吨。其中红芸豆单产比上年增加%,达到公斤/亩;总产达到万吨。谷子:面积比上年增加12%,达到万亩;单产比上年略增,达到公斤/亩;总产达到万吨。糜黍:面积比上年增加%,达到万亩;单产比上年增加%,达到公斤/亩;总产达到万吨。莜麦:面积比上年减少%,为万亩;单产比上年增加%,达到公斤/亩;总产达到3万吨。高粱:面积比上年增加110%,达到万亩;单产比上年增加%,达到公斤/亩;总产达到万吨。增产原因分析:一是面积增加。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万亩。二是降水偏多。今年在4-5月份春播期间,全市平均降水,比历史同期偏多4成以上,农作物种满种足,苗全苗壮;在6-9月份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全市平均降水,比历史同期偏多3成以上,农作物长势喜人,籽粒饱满。三是灾害较轻。今年极端天气较少,干旱、大风、冰雹、洪涝、低温冻害等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与影响是近年最小最轻的一年。四是科技支撑。玉米耐密高抗品种推广面积继续扩大,谷子等杂粮地膜覆膜面积继续扩展,以及有机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的实施推广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撑。2、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比上年减少%,为万亩;预计单产比上年增加46%,达到102公斤/亩;总产达到万吨。其中胡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葵花面积9万亩,总产1万吨;都是面积减,但总产增。蔬菜面积减少%,为万亩,单产减少%,预计总产万吨,主要是辣椒面积与产量双下降。三、重点工程举措1、有机旱作农业有力推进,封闭示范扎实起步我市在去年10月编制印发《关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施意见》(忻政办发[2017]185号)后,各县按照省市部署也相继出台了各自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大发展。一年来,我市全面组织实施与推广了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一是以有机副产物归还土壤为中心的培肥工程。全市推广秸秆还田170万亩,有机肥用量达400万吨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增效技术650万亩。二是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覆盖工程。2018年全市推广地膜覆盖232万亩,其中地膜覆盖杂粮89万亩,推广渗水地膜谷子15万亩。三是以开源节流为中心的节水工程。全市推广水肥一体化万亩。四是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旱作工程。全市推广机械化深松36万亩、深翻144万亩。五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中心的基础工程。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万亩。六是以推广耐旱作物及品种为中心的生物工程。全市旱地耐旱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七是以涵养水源、增加肥源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全市秸秆过腹还田15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42%。八是以“三品一标”品牌建设为中心的绿色农业工程。今年新增“三品”产品112个,全市达到724个;新增“三品”基地万亩,累计达到235万亩;新增“五寨马铃薯”、“代县小米”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全市达到23个。在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方面,我市按照省厅安排部署,着力开展了“一个示范县、五个示范片”建设,即创建神池县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忻府区辣椒、繁峙县杂粮、静乐县藜麦、五寨县甜糯玉米、岢岚县红芸豆5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神池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032万元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在农委设立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推广中心,在农机中心设立有机旱作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中心,在科技服务中心设立有机旱作农业研究中心,在畜牧局设立有机养殖示范中心全力服务与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大发展。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打造了三个千亩封闭示范片。忻府区辣椒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重点推广增有机、减无机的配方施肥技术和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辣椒生产的绿色节本增效。岢岚县红芸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实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管控,项目区化肥亩用量减少20公斤,增施了60公斤生物有机肥,对残膜统一回收处理。静乐县藜麦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在打造有机藜麦基地的同时,开展了藜麦品种试验、育苗移栽试验、不同播期试验、有机藜麦配施功能元素栽培试验、藜麦密植减肥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以及不同时期喷施硒元素对增加藜麦硒含量的研究等多项试验示范,为藜麦生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五寨县甜糯玉米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全面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并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回收等“五统一服务”,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基地内甜糯玉米全部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繁峙县杂粮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建立有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从种植、田管、收割、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实行零农药有机种植管理。此外其它县也积极争取资金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如保德县财政拿出1350万元打造5万亩有机旱作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和5万亩有机谷子、杂粮种植基地;偏关县财政拿出900万元,推广实施了以渗水地膜覆盖杂粮为主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6万亩;河曲县财政拿出338万元,重点实施了万亩“渗水地膜穴播谷子、杂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等。2、杂粮产业振兴迈出新步伐,“中国杂粮之都”招牌正在打响擦亮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把发展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全力推进杂粮产业提档升级,以“一薯、三麦、四米、五豆”为主的杂粮种植面积、产量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均为全省第一,以“中国杂粮之都”为首的“一都四乡”国字号区域公用品牌正在享誉全国。但是,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杂粮产品流通不畅,“有基地缺市场,有产品缺销路,有产业缺园区,有品牌缺名牌”的问题正在成为发展瓶颈。为此,去年以来我市把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杂粮优势区”和“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等作为重大工程来抓,也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农业农村部等的肯定与支持。2017年11月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关于支持忻州创建“中国杂粮之都”专题会议,批准《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核心园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18年1月省政府批准创建忻州杂粮山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致函农业部商请在忻州市部省共建“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忻州建设优质杂粮示范区和国家级杂粮产地交易市场;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市场信息司陈萍副司长一行对我市“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筹建、杂粮特优区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忻州市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今年年初李书记、郑市长分别带队到省拜访相关厅局,积极争取支持,并多次到园区现场指导与办公,市委政府先后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力推进“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组来统筹推进,市政府和投资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忻州市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来投资建设运营。为集中展示我市杂粮产业发展成果,擦亮“中国杂粮之都”名片,忻州市市政府联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9月28日-30日,在园区内已建的杂粮科创中心和展示中心,共同举办了山西(忻州)首届农民丰收节暨杂粮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了山西(忻州)首届杂粮产业发展论坛,同时进行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忻州分院揭牌仪式、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揭牌仪式以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奠基仪式等重要活动。总占地面积1500亩的“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正在以市申报的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通过省级竞争性评审上报到农业农村部等待评审。可以说,忻州杂粮产业发展已经迈出了新步伐,正在谱写具有忻州特色的新篇章。忻州市农业委员会2018年10月10日
本文标题:全市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89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