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丽水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研究doc14(1)
丽水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研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打破国际、省际、市际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丽水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要掌握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决于比较优势的挖掘与培育,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一、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涵义和比较分析自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主题。所谓地区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地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地区经济竞争力可以从发展水平竞争力、发展潜力竞争力、发展活力竞争力三个方面体现。发展水平竞争力主要反映地区的发展程度,它包括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发展活力竞争力主要是反映地区的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贸易、外资、投资等;发展潜力竞争力主要反映地区的发展后劲,它包括资金、生产效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一)丽水经济综合实力的总体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丽水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提升势头明显差于全省平均水平。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37.8倍,年均递增16.5%,比全省平均增速慢2.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3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31.9倍,年均递增15.7%,比全省平均提速慢2个百分点。丽水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迈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1978年的58.2∶21.5∶20.3转变为2002年的20.4∶42.9∶36.7;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小型化、分散化状况有所改观,2002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53.7%。(二)丽水与温、台、金、衢、舟5市比较优势对比分析。丽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舟山6市的2002年经济竞争力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项目单位丽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舟山生产总值亿元185.11061.0858.3680.4200.3146.0人均生产总值元/人7434142171561515169821414710一产增加值占比%20.45.310.57.918.822.5二产增加值占比%42.956.757.355.545.536.5三产增加值占比%36.738.032.236.635.741.0生产总值增长率%13.413.013.812.912.912.5财政总收入亿元20.9126.386.866.518.515.7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2.168.843.132.110.79.0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1.7387.8274.4295.1110.064.5出口总额亿美元1.826.518.013.71.24.4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989802311790102591590112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990014591118171126493301098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92050914970415735954659各项存款总额亿元239.71414.3811.8849.7245.9211.0储蓄存款总额亿元132.9746.0436.3440.1131.6110.4各项贷款总额亿元158.8932.6571.6605.8177.1140.0综合实力方面。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GDP总量看,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最高的是温州市,达1061亿元;其次为台州市,达858.3亿元;金华市居第三位,达680.4亿元。丽水、衢州、舟山3市相差不大,丽水比衢州少7.6%,差距不到1年的GDP增量;但比舟山多26.8%,约领先2年的GDP增量。产业结构方面。这6个市表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经济较发达的温州、台州、金华3个市,第二产业占比均达55%以上;而经济欠发达的衢州、丽水、舟山3个市,第二产业占比均40%上下。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为台州,达57.3%;温州、金华分别为56.7%和55.5%。丽水第二产业比重42.9%,比衢州低2.6个百分点,但比舟山高6.4个百分点。同时,在这6个市中,除温州为特例外,其余5个市皆呈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成反比之现象,即第二产业比重高的市,其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低的市,其第三产业比重高。这5个市的第二产业比重排序为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而第三产业比重排序恰好相反,即排序为舟山、丽水、金华、衢州、台州。2002年,丽水一产比重为20.4%,排在第二位,比舟山低2.1个百分点,但比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依次高15.1、9.9、12.5、1.6个百分点;丽水三产比重为36.7%,排在第三位,比舟山、温州依次低4.3、1.3个百分点,比台州、金华、衢州依次高4.5、0.1、1.0个百分点。财政实力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劣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财政实力的强弱。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温州是唯一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市。2002年,温州市财政收入达12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68.8亿元,均处于第1位。财政收入列第2至第6位的分别是台州、金华、丽水、衢州、舟山,其财政总收入为86.8亿元、66.5亿元、20.9亿元、18.5亿元、1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3.1亿元、32.1亿元、12.1亿元、10.7亿元、9亿元。由于各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因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呈现高位提升趋势。从200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低排序看,温州市这一比例最高,达13.5%;丽水次之,达11.3%;舟山、台州、金华、衢州市依次为10.8%、10.1%、9.8%、9.2%。投资规模方面。投资规模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虽然丽水市近两年在市政设施、旧城改造、交通运输、工业技改等方面大规模推进、大力度投入,投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它市,但相对而言,丽水市的投资总量还是明显偏低。2002年,丽水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7亿元,相当于温州市的26.2%、台州市的37.1%、金华市的34.5%、衢州市的92.5%,但比舟山市多71.6%。外向程度方面。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按外贸出口总量大小列序,丽水居第五位;温州领先,达26.5亿美元;其余依次是台州、金华、舟山、丽水、衢州,分别为18亿美元、13.7亿美元、4.4亿美元、1.8亿美元、1.2亿美元。按实际利用外资多少排位,丽水居末尾,台州领先,达11790万美元;其余依次是金华、温州、衢州、舟山、丽水,分别为10259万美元、8023万美元、1590万美元、1124万美元、989万美元。居民收入方面。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2002年,丽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余5个市差距不大,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很大。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丽水9900元,排在第五位,比衢州高106.1%,分别相当于温州的67.9%、台州的83.8%、金华的87.9%、舟山的90.1%。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丽水2920元,排在末尾,分别仅相当于温州的57.4%、台州的58.8%、舟山的62.7%、金华的70.2%、衢州的81.2%。再从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以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2002年丽水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34元,分别仅相当于台州的47.6%、金华的49%、舟山的50.5%、温州的52.3%、衢州的90.5%。金融资源方面。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2002年的从、贷款总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排在第一层面的是温州,高于第二层面约50%;排在第二层面的是金华、台州,高于第三层面2.2~3.1倍;丽水、衢州、舟山排在第三层面,且这3个市差距不大。丽水存、贷款总量均处于第五位,存款总量239.7亿元,相当于温州的16.9%、金华的28.2%、台州的29.5%、衢州的97.5%、舟山的113.6%;丽水贷款总量158.8亿元,相当于温州的17%、金华的26.2%、台州的27.8%、衢州的89.7%、舟山的113.4%。再从人均储蓄存款看,2002年,丽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338元,排在末尾,只相当于舟山的48%、温州的53.4%、金华的54.4%、台州的67.2%,比衢州低1.1%.二、提升丽水经济竞争力要素分析(一)丽水经济发展的相对竞争优势分析。比较优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竞争优势,还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环境加以转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求得竞争胜券。竞争优势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真正竞争力。1、资源优势。丽水地区的矿产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历史和大自然还赋予丽水地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丽水地区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大,劳动力相对充裕,劳动力廉价、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2、生态优势。专家预言,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这是因为绿色壁垒已经成为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它是由那些发达国家构建以对付不发达国家的,是通过制定内容复杂、要求严格的环保标准、法律、法规,以阻止或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丽水市生态优势明显,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较轻,因而发展绿色产业是极有竞争力的。而且,丽水地区的后发工业化可以有借鉴地克服别的地区工业化的盲目和无序,将生态优势保持下去,就会不走或少“先破坏,后治”的老路。3、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后发”往往也包含着一些优势,后发可以通过向别人学习、模仿、技术引进,省去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尝试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经验少走弯路,还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经济竞争中,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各国已经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学习、模仿、技术引进已经受到重重限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少已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二)丽水经济发展的相对竞争劣势分析。开发区建设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起步阶段,却又遇到了中央整治开发区时期,扩大工业园区用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全国紧缩银根,对开发区建设资金将形成更大缺口;中小企业融资难更是雪上加霜。电力供给将严重制约着工业经济增长。近年来,丽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在供给上显然慢了“半拍”。2003年入夏至11月,全市共发生1906次10千伏线路的拉限电,拉限电负荷占总用电负荷的40%以上,众多企业为了让电于民,纷纷被迫停工停产。今明两年,大多数入园企业都将建成投产,加上2003年全市新建或扩建的7家高耗能企业以及农村和城市居民用电的快速增长,势将造成制约丽水经济发展的“瓶颈”矛盾更加尖锐。如果电力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到时,入园企业就不是能不能得以快速发展问题,而是能不能得以持续生存下去的大问题了。劳动技能较高的人员外流严重,出不去的绝大部分是劳动技能低的人员,企业招工非常困难。三、提升丽水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是丽水实现富民强省的决定性因素。丽水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根本的途径在于加快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以放眼全球的高度制定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实现从现实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跃迁。(一)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深刻体会中发现政策机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统筹”的改革要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新的改革思维,反映了我们党对社
本文标题:丽水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研究doc14(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9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