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梅州-2021考研-理性与风险难题
梅州-2021考研-理性与风险难题1.使用范围: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专题——风险情况下的选择理论2.要考核的知识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理性与风险决策;风险规避者的行为。3.思考题:(1)现实中,人们对待风险有哪些态度?从同学的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理财行为可以看出个人的风险态度?(2)从本案例中你能解释出为什么俄尼斯特-沃克曼在个人理财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是合理的吗?(3)如何理解“人们对于比平常多的钱趋向于风险规避,而对于比平常少的钱则更易表现为风险取向,而数目大小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情况。”这句话?你觉得实验经济学家KahnemanandTverskv对问题的解释合理吗?(4)对于本案例不要求你有很确定的理由解释,但是,你能区分确定情况下和风险情况下的人们的选择行为的差异吗?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年收入有2.5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著的债券和蓝筹股上。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还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睹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俄尼斯特是否像其他人一样,由于缺乏自制力或教育而把保守行为和冒险行为集于一身?或者说他是非理性的呢?对于像俄尼斯特·沃克曼这种并不罕见的理财行为,会有不少种解释。相对而言,其中的一些似乎更可信,也更吸引人。但我们仍然难以给出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的答案。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人们在多数情况下是理性的,俄尼斯特的赌博也说明了这一点。问题是这个解答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俄尼斯特和其他人的行为。非理性是没有层次性的,即使从大体原则上,它也无法被度量。因为它是对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的全部概括,是那种无法阐述清楚的东西。另一种可能性是俄尼斯特也许缺少理财约束,所以看不出他的行为中明显的不一致性。他在存钱和投资方面有着规则的理财约束,但理财约束仅此而已吗?假如他只是存1,000美元,并且每月用50美元进行相同的投资,我们就能况他有足够的理财约束吗?但为什么这种约束每星期会动摇两次,每年会消失一次呢?如果俄尼斯特明年不去华勒斯赌博,他就有厂足够的理财约束吗?这种解释不能对俄尼斯特的行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为它没有回答出什么是俄尼斯特的理财约束,更不用说对其他人了。另外,把这个问题归结于教育同样是无用的,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样的教育对理财约束来说是恰当的。如果我们无法判定理财约束到底是什么的话,作为一种不确定的概念,理财规则不能被度量,因此,与之相关联的不同行为也不能被评估。还有一种解释是,俄尼斯特和许多人一样是长期储蓄和投资积累方面的保守主义者,或者说是风险规避者。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理财经济理论难以对其进行解释,因为该理论假定人的理财行为是受着行为的效用及预期结果激励的。这种解释无法提供一种方法来区分。下面这两种行为:其—,像赌博那样的经济行为,人们为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参与进来;其二,那些可以充作工具的有帮助的或无帮助的经济行为。例如,俄尼斯特也许会通过买垃圾债券、低价股票或商品期权,来从事同样水平的风险/回报交易。但为什么他却愿意去赌博呢?这种解释缺少方法论和最终结论,因此并不可取也许俄尼斯特显出了规避损失的倾向。这意味着收入的价值低于同等程度的损失,这种情形很常见,也被认知心理学家们(KahnemanandTverskv,1984)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即人们看轻他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而重视尚未拥有的或将要拥有的事物,对后者财富上的价值赋予更多的主观价值判断,他们认为这是人的内在本性。赌博收入有后者,即未获事物的性质,而储蓄和投资被用以积累来增加已有的财富。损失规避解释了这样的谚语:“手里的一只鸟顶得上灌木丛里的两只。”有趣的是,接近现实的表述大概是两单位的价值损失(-2x)相当于一单位的价值得到(x)(TverskvandKahneman,1991)收益和损失的边际效用风险规避的解释可以结合这样的理解,即赌博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它产生的赌博收益和赌博损失比它本身提供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多得多。这种损失规避的解释在主流经济学看来是制造麻烦,因为它意味着机会成本概念应被不对称地看待,收益应比损失的价值更低。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研究生考试备考复习更是这样,提前做好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这一年的复习,下面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经济学备考基础阶段复习”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首先,大家一定要对专业课有所重视,市面上流传着一个错误的说法:专业课不重要、不用太早复习。很多同学被这种谬论误导,前期光顾着复习数学和英语,觉得专业课考前背背就可以,结果到最后折在了专业课上。要知道,考研初试的满分是500分。如果考数学,另外一门专业课占150分,占初试成绩的30%,这个比例比英语和政治都要高如果不考数学,专业课占300分,占初试成绩的60%。公共课所有学生拉分也就5到10分左右,厉害的多15分左右。而专业课能甩开20到30分的差距。所以对于要考名校的学生来说,更要注重专业课。专业课成绩高不仅意味着你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也意味着你在研究生阶段能更好的展开研究学习。这样的学生往往深得每个导师的喜欢,所以专业课成绩的高低也意味着你考入研究生之后能否可以顺利拜在你的理想导师门下。其次,这个阶段一定要回归课本。对于参考书目的选择,大部分院校都会公布在学校官网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中,20考生可以参考19考研招生目录。当然也有一部分学校不指定参考书目,大家不要慌,可以去询问学长学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互联网渠道,线上渠道,第二个是实地渠道,线下渠道。推荐线下渠道,直接去要报考的目标院校去找。我们可以去师兄师姐的教室,拿到他们的课表等到他们下课的时候找个面善的师兄师姐寻求帮助或者去师兄师姐的复试现场,等到他们面试结束的时候找个面善的师兄师姐寻求帮助。以经济学学硕为例,大部分院校都考高鸿业的宏微观,属于初级经济学,好的名校考中级经济学,例如平狄克的微观、范里安的微观、多恩布什的宏观、曼昆的宏观等等,如果你还没有确定具体学校,可以先从高鸿业的宏微观看起,先打一个基础,后面即使报名校,有了初级经济学做基础,学起来也不会太吃力。当然还有一些学校,除了宏微观之外,还会考政治经济学,比如西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家尽量也抽时间把书本过一遍。对专业课基础阶段的复习要一直持续到6月底,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对参考书进行地毯式复习。一方面,以理解为主不重要诵另一方面,不纠缠细节,不做重点与非重点区分,目的是系统地了解各科目,对知识点大体了解。尤其很多跨专业考经济学的学生,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零基础,看起书来很着急,期待一口吃一个大胖子,对一些细节问题还容易钻牛角尖,反而造成了焦虑的心理,还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所以这个阶段建议学生,尤其是跨专业的学生,把课本先摸透,不用急着做题,如果觉得自己学起来很困难,可以在报名中公网校的专业课视频课程,对照课本去学习,一定要在这个阶段把基础打牢,这样到暑期强化复习的时候,才会游刃有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好的开始是顺利的一半,希望大家都能够用心对待每一科目,尽早开始复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赢得胜利。
本文标题:梅州-2021考研-理性与风险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00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