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
2学习是一种信仰2绪论第一节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再加上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这就为人们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带来困难。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古人称之为“训诂”(定义)。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3、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分别对“训”和“诂”二字作了解释。认为“诂”与“训”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在当时,“诂”与“训”是有着大致分工的,两者连用就是“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4、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5、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含义,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申义的系统观点。6、“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的古代合称。第二节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一、训诂工作:训诂工作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一)注释工作1、注释工作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最早从事这种工作的是经学家,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注经来传经。这种工作大量出现于汉代,从一开始就是系统进行的。2、注释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这两种注释的区别不在于注释的单位,而在于注释的要点。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二)纂集工作1、纂集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它的目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2、纂集标志着字、词、义不再依附各自的环境,而成为相互依附的一个群体,它们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初阶。特别是第二类纂集,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已经进入了语言学的范畴。(三)考证工作1、考证工作是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考证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早期是用二度注释,也就是以笔记或杂记的形式存在的。2、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一罗列出来,以说服别人。所以,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而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割的,只是在对考证结果进行表述时分开阐述而已。二、训诂材料: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一)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训诂材料先于系统的训诂工作产生。如《国语·周语下》叔向解释《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说:“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这个解释在系统解释《诗经》的《毛传》、《郑笺》之前,更在系统解释《国语》的注解之前。2、注释类训诂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附在文件正文后的注释。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二)纂集类训诂专书1、纂集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书,例如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都是属于最早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书。2、这些专书尽管经过纂集、编排,已经类聚到一起了,但它们的基本形式仍然是词语的训释,与前一类训诂材料在微观形式上是相同的。(三)考证材料1、考证材料就是考证工作所产生的的训诂材料,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在,就是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例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的有些内容已是考证。2、考证盛行于清代,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家的考证已经汇成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虽属于历史或法律方面的考证,但也是建立在训诂字词考证基础上的。还有的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络的《越缦堂日记》等。这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其中可以提炼出的训诂学内容很多。第三节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一、训诂体例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传统训诂学中训诂体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1、自觉的体例是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这种体例的目的明确,对训诂材料的归纳是有系统的,其格式和用语可以起到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作用。33学习是一种信仰2、自然训诂体例缺乏理论的一贯性,是训诂学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二、训诂原理1、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2、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如关于“反训”问题的纷争。3、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介绍:介绍既往的训诂材料;介绍训诂发展历史;介绍前人已经发现和阐述过的训诂原理。(2)发展:进行新的训诂工作,积累新的训诂材料;探讨新的理论课题,使训诂理论不断更新、加深、系统化。第四节训诂学一、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1、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与训诂不同,前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后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2、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训诂学自身独立研究的范围必须是也只能是古汉语词汇而且偏重于词义方面。3、训诂学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中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一)早期训诂学1、早期训诂学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不但文字、音韵杂糅在其中,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也都包含其中,它几乎就是文献语言学或者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全部。2、这段时间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代。(二)晚期训诂学1、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范围进一步确定了。但字、词、句、段、章都有意义问题,语法、逻辑、修辞、章句仍包含其中。2、它已把词义当成重点和基础来研究了,这一时期主要是清代到近代。(三)现代训诂学1、随着现代汉语科学的发展,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都已发展成独立的语言学部门或其他独立的科学。因此训诂学如果不满足于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而还要在发展中独立并跻身于现代科学的行列,就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与历史语义学衔接。2、在此基础上,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从而建立现代的科学训诂学。二、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训诂学在当代的学科地位,应当从三个方面认定:(1)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小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的前身,这是从章太炎先生确定后就不存在异议的。(2)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3)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文化传播的任务。2、训诂学同文字学与音韵学都是从传统“小学”中发展出来的三个分支。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学,着重研究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发来辨明音、义,研究汉字的造字法则与汉字形体的发展;音韵学着重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训诂学着重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特别是词语的意义。简要地说,文字学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学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义。三者的分工是比较清楚的。而且随着新的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三者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科学。三、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1、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2、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3、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第五节训诂学的学习方法一、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1、当代训诂学应当重视理论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为实”作风,而是要从大量的训诂材料出发,从材料中出理论,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验证理论。2、现在在各个实践岗位上继续从事训诂工作的同志所做的工作,如医古文工作、古籍整理和注译工作、词典编纂工作等,成果都是十分宝贵的。二、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1、学习训诂学,在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的同时,还要求掌握训诂类的科学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2、学习理论与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掌握第一手文献材料并没有矛盾。三、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1、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训诂原理和训诂方法,去解决阅读文献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训诂实践方面多下工夫,练好运用训诂。2、训练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不仅要注意积累有关古代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而且要培养运用训诂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3、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辞典编篆、文化宣传、古籍整理、各种古代史料的搜集编写的人员,以及其他语文工作者,都需要或多或少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一、训诂的萌芽期——先秦4学习是一种信仰41、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为了适应教育的需要。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古今南北之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去做“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只是当时的这种工作大都是口头进行的,没有系统记录下来。2、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中,训释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种政治或哲学主张,甚至可以看作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二、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1、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2、真正的语言文字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由古文经学推动的。古文经是指先秦用六国古文书写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古文经中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攻克语言文字关,所以与今文经学相对。3、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1)《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2)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3)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4)《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5)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语源学专著。(6)《说文解字》是号称“五经无双
本文标题: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00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