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自考复习专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学习是一种信仰2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一、“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二、《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理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三、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四、“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鲁迅寓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如湖畔诗社、新月社。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创造社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六、“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人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批评家有沈雁冰和郑振铎。七、“创造社”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主观个人抒情色彩。八、“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西方文学的译介客观上也培养了人们对于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习惯。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九、“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3)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4)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十、“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斗争。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十一、语丝社《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第二节鲁迅一、鲁迅文学创作概况(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二、《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2、《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三、《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1、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2、《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画出33学习是一种信仰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四、《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一是外冷内热,二是以讽抒情,三是形喜实悲。五、《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六、《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有各种类型,其中有以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孔乙己》和《白光》,有以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高老夫子》和《肥皂》。七、《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2、在艺术风格上,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3、在格式上,《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八、《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九、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古人形象的现代意义。《故事新编》构筑的艺术世界布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在这个生疏而又怪诞的世界中,现实的荒谬事物摆脱了习以为常的状态,暴露出内在的荒谬和畸形,一些来自为人们尊崇的显赫历史人物消失了长期积淀的庄重神圣,变得出人意外的滑稽可笑。第三节小说创作一、20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中国文学的第一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是鲁迅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二、《新潮》作家群的小说作品除鲁迅外,现代小说最早的作者还有《新潮》的作家群,即《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的作者汪敬熙,《渔家》、《贞女》的作者杨振声,《这也是一个人》、《春游》的作者叶绍钧,《花匠》的作者俞平伯等人。三、创造社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创作创造社遵循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小说的取材多为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身边琐事,所以有“自叙传小说”(或曰“身边小说”)之称。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三部曲)四、20年代台湾已开始出现的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早在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到了1926年,台湾新文学中的一些奠基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小说方面主要有赖和的小说《斗闹热》、《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张我军的《买彩票》等。《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五、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作品1.“问题小说”(1)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2)代表作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钩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等。2.“乡土文学”:到20年代中期,“问题小说”逐渐式微,“乡土文学”则走向勃兴。乡土文学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台静农等。乡土文学作家普遍地受到鲁迅乡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深厚影响。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先河的作家是鲁迅。六、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观念和创作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他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短裤党》。七、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题材特点:1、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催遭;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3、传统封建思想的愚昧;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艺术特色: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口语化。对于台湾方言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八、郁达夫的“自叙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九、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郭沫若的《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十、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1919年加入新潮社,同年在《新潮》上发表短篇小说《这也是一个人》,正式步入了新文坛。1921年叶绍钧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很快成为其小说创作上的主力作家。在20年代,叶绍钧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与《线下》。十一、叶绍钧的长篇小说《倪焕之》1928年,叶绍钧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被茅盾称为看“鼎之作”。十二、叶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其中的散文作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和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4学习是一种信仰4的石像》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第四节诗歌创作一、2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九首白话诗。《一念》、《人力车夫》、《相隔一层纸》、《月夜》等诗标志着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胡适(1891—1962)的诗集《尝试集》,1920年3月初版,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二、诗作特色《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长诗《毁灭》写于1922年末,初载1923年3月10日《小说月报》
本文标题:自考复习专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00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