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作者:池瑾,胡心怡,申继亮作者单位:池瑾(中华女子学院),胡心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00875),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刊名:教育科学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SCIENCERESEARCH年,卷(期):2008,(8)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8条)1.赵景欣压力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因素与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20072.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7(05)3.黄艳萍.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4.孙中欣学业失败问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研究[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01)5.陈文锋.张建新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结构和效度[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期刊论文]-上海教育科研2002(09)7.马颖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8.赵夫明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事件、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期刊论文]-山东精神医学2006(03)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喻永婷陕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2010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潮水般涌入城市,这既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长期的亲情、家庭监护和教育“三缺失”,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都受到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他们实际生活质量的下降,也很可能表现为他们主观幸福感的降低。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不仅决定人们对当前自己生活状态的评价,同时还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他们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这不仅对提高初中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建设和谐农村、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并试图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以此来提高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亲子亲和评价量表、师生关系问卷、同伴关系问卷以及自编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陕西农村两所中学的7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偏低。父母外出的确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导致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体验了更少的正性情感和更多的负性情感。(2)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性别、与母亲的关系、学业成绩、同伴关系是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一般影响因素;与母亲的关系是留守儿童正性情感的一般影响因素;性别是留守儿童负性情感的一般影响因素。(3)留守类型、看护者类型和与外出父/母的联系频率是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特有的外部影响因素;留守类型、看护者类型和与外出父/母的联系频率是留守儿童正性情感的特有的外部影响因素;留守类型和外出父/母的打工地点是留守儿童负性情感的特有的外部影响因素。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初中留守儿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影响因素2.期刊论文黄艳苹.李玲.HUANGYan-Ping.LILing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目的: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共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区分出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51.8±10.0,55.4±9.2,54.7±9.8,F=9.087,P<0.001);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58.3±9.6、53.6±9.2,F=5.976,P<0.0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效应,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3.学位论文黄海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2008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套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首先根据文献分析、访谈资料以及及开放式问卷的分析结果,自编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然后对五所农村初中同时施测《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自我描述问卷(SDQⅡ)》,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自编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自编的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都有四个维度构成:专制型、民主型、忽视型和溺爱型。3、农村初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都存在显著差异。4、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性别、年级、文化程度、留守类型、看护类型和打工时间的显著差异。5、子女性别、年级、留守类型、看护类型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打工时间都是影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6、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存在着显著相关,父亲专制型、父亲民主型、母亲忽视型和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是自我概念的重要预测变量。4.学位论文郭海峰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教育干预研究2008本文通过深入教育一线的访谈和调查以及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探讨和归纳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主要类型,并以此为维度编制初中生问题行为初测问卷,通过对初测问卷的分析,获得了较好信、效度的《初中生问题行为量表》。然后我们利用此量表对初中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调查,接着运用集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的自然实验对初中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并以自编量表为测量工具考察实验效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问题行为可以分为学习问题行为、交往问题行为、性格问题行为、情绪问题行为、品德问题行为以及神经性问题行为六种类型。2、自编的《初中生问题行为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3、初中留守儿童在“胆小、依赖、自我、孤独苦闷、冲动、焦虑”6个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问题行为表现总体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问题行为表现更多,男生在学习问题行为、交往问题行为、性格问题行为、品德问题行为、神经性问题行为上的表现要高于女生;初中不同年级之间在问题行为上不存在总体上的差异,但初三要比初二表现更明显;不同留守类型的儿童的问题行为在总量表上不存在差异,但在交往问题行为上存在差异,父母亲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比父母亲单方在家的留守儿童更胆小;非住校的留守儿童比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4、通过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交往问题行为、性格问题行为、情绪问题行为和神经性问题行为,但对学习问题行为和品德问题行为干预效果不明显。总体上说通过教育干预的形式来改善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是可行和有效的。5.学位论文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2008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发展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对其安全感的影响,本研究将目标指向学校,旨在探寻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本研究运用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湖南三个地区的六所学校的955名农村儿童儿童进行了研究,其中有676名留守儿童。研究者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特点以及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其安全感发展的影响。使用的问卷主要包括安全感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同伴提名问卷,师生关系问卷等。通过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X2分析,并通过访谈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留守类型的儿童安全感也没有显著差异。2.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有无信任的老师与同学、留守时间、留守年龄、父亲的文化、与父母的联系的频率等因素都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有明显影响。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异不显著,但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4.友谊质量、同伴接纳、师生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显著相关,友谊质量与师生关系对其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处在一个不利处境,仍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良好。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发展具有调节作用。6.期刊论文张传玉.ZhangChuanyu单亲呵护下的留守儿童——以湖北L县调查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上升,留守儿童的问题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在单亲(母亲或父亲)的照料下成长,尽管他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并不严重.本文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7.学位论文段玉香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及其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2007处在特殊家庭环境中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留守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是对儿童的留守问题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龚耀先编制的《EPQ人格问卷》(儿童版)、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及其与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不管留守时间的长短,留守儿童以“中间型”和“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为主。与其比较,非留守儿童倾向于采用成熟型应付方式,且两者差异显著。(2)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选择与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大部分因子呈显著相关。并能被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部分因子预测。(3)性别与年级对退避应付方式的交互效应显著,年级与留守类型对合理化(即中间型)应付方式的交互效应显著。引证文献(1条)1.周怡娟.秦晓云.王利兵吉安市留守儿童情绪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学校卫生2010(1)本文链接:授权使用:福建农林大学(fjnldx),授权号:1de4eea4-3024-4582-86ab-9e3700a02536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3日
本文标题: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0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