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孙权劝学》对比阅读-(7篇-含答案)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1.解释加点词。(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及.鲁肃过寻阳(3)恐已暮.矣(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翻译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参考答案:1、C(3分)2、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4、年纪大;事务多。(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二】【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解释加点词。(1)但当涉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邴原少孤..(4)欲书.可耳2.翻译句子。(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参考答案:1、粗略阅读2、难道3、幼时丧父4、读书。2.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1.解释加点词。(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参考答案:1.只是2.再3.代词,指代这种行为4.离开2.(1)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对方,兄长知晓事情为何这样晚呢?(2)现在我身居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够只是偏袒自己的部下。3.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四】【甲】初,权谓吕蒙曰:……而别。《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1.解释加点的词。(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2.翻译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5.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比得上2、明白事理3、不久4、粗略阅读(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2分)10.(4分)(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分)(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2分)(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2分)【五】【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1.解释加点词。(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及.鲁肃过寻阳(3)恐已暮.矣(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翻译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参考答案:1、C(3分)2、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4、年纪大;事务多。(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二】【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解释加点词。(1)但当涉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邴原少孤..(4)欲书.可耳2.翻译句子。(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参考答案:1、粗略阅读2、难道3、幼时丧父4、读书。4.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1.解释加点词。(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参考答案:1.只是2.再3.代词,指代这种行为4.离开2.(1)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对方,兄长知晓事情为何这样晚呢?(3)现在我身居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够只是偏袒自己的部下。5.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四】【甲】初,权谓吕蒙曰:……而别。《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1.解释加点的词。(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2.翻译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5.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比得上2、明白事理3、不久4、粗略阅读(2)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2分)10.(4分)(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分)(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2分)(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2分)【五】【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
本文标题: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孙权劝学》对比阅读-(7篇-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3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