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家思想概述什么是“儒”?•儒,柔也,术士之称也。(《说文解字》)•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辞源》)儒家思想发展概况•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儒家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分成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受到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耀眼的光环。•到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明代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显学。•清代儒学转化为经世致用的实学。•近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学独尊的地位结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分成八派儒家独尊衰弱1:春秋末期2:战国时期3:汉代4:魏晋5:唐代复兴1:宋元明理学6:宋元明7:清代实学8:近代衰弱《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先秦儒家(原始儒家)•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幼年丧父,生活贫贱。大约30岁时开讲私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又担任司寇,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游说列国,14年间各诸侯国君主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再回鲁国时已68岁,去世时享年73岁。孔子全家福孔子之女:孔娆孔子之妻:亓官氏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孔子的性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为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门高足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十哲”孔门四配复圣颜回(居孔子左一)宗圣曾子(居孔子右一)述圣子思(居孔子左二)亚圣孟子(居孔子右二)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颜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以德行著称,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后世尊其为“复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天命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孔子标准像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张天人可以互相通感,强调人事有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孔子圣迹图仁礼学说礼最初指周代的文化典章制度,后泛指一般的政治道德原则和规范。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把礼当作维护等级、区别华夷的标志,试图“克己复礼”,为周礼“正名”,匡正变化着的现实。孔子讲学图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的根本含义是“爱人”。孔子又提出“泛爱众”的命题,将爱推及社会上的一般人,这是早期的博爱思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孔子杏坛讲学•孔子认为,为仁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孔子圣迹图•仁还包含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就是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仁政”和“王道。苛政猛于虎中庸之道在思想方法上,孔子主张“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所谓中庸,就是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的折中和调和思想。孔子在后世的影响历代帝王封号:汉平帝:褒成宣尼公孝文帝:文圣尼父北周静帝:邹国公隋文帝:先师尼父唐太宗:先圣、宣父唐高宗:太师武则天:隆道公唐玄宗:文宣王宋真宗:圣文宣王元武宗: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至圣先师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圣先师孔庙孔林三孔祭孔大典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学生,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曾游说齐梁等七国,为齐宣王客卿。其学说当时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所用。晚年,他与弟子万章等人埋头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仁政说孟子将“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人本主义观点。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劝滕文公行仁政性善说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些共同的天赋本性,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四心”中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的萌芽。孟母三迁孟子求学汉代儒学•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是西汉时期名儒,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影响重大的经学大师。他刻苦好学,专治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曾“三年不窥园”,完成了经学巨著《春秋繁露》,并应诏进献著名的《天人三策》。晚年,他以病老辞归,专门从事著述。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结合当时的社会观念和风尚,提出“天人感应”理论,将儒学神学化,将“三纲五常”纳入儒家伦理观和汉王朝的政治生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理学以儒家“圣人”为最高标准,力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理学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伦理,即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等看作永恒的、绝对的原则,力图论证封建社会的合理性,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三教合流•北宋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代表,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南宋理学进一步得到发展,朱熹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在元朝时向北传播,明代有新的发挥,清代前期渐趋衰落。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诸方面:第一,重义轻利。儒家把义利对立起来,强调讲义,反对讲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更是只讲仁义,不谈利益。提倡“舍生取义”。荀子虽然认为义利为人之所两有,但认为义比利更为重要,主张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认为“保利弃义谓之至贼”。•第二,儒家以“礼”与“仁”作为道德最高原则,提出“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智”、“勇”等道德品质。•第三、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强调“见贤思齐”、“克己”、“自省”、“自讼”、“修身”、“养性”、“主静”、“省察克治”等修养方法。儒家思想的历史意义•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来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在整理、保存、阐发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注重道德修养的主张,积极入世的态度,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爱国精神等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思想中也有种种消极的内容,如宣扬愚忠愚孝,歧视压抑妇女,重道轻艺等等,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起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杜甫三吏三别文天祥岳飞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恐怕要回到2500年从孔子那儿找到支撑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据与理念。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通过了两条伦理金律,其中一条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另一条,是人道原则。各地小学生穿古装拜孔子全国各地祭孔大典全国各地祭孔大典全国各地祭孔大典若有疑问,请登录博雅后花园发言: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