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默写•1、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2、孔子的思想•3.孟子的思想•4、荀子的思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第一阶段:先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2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3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4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1、创立:2、继承:3、重创:4、主导: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韩非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1、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人们应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荀子战国“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举贤;节俭道家老子春秋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庄子战国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兵家孙武春秋“避实击虚”;“知己知彼”孙膑战国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3、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战场上见高低!孔子说:孟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孙武、孙膑与兵家•强调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猜一猜他是谁?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孔子生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2、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仁者爱人”实现仁的方式:(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克己复礼”,(1)孔子的政治思想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知识联系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知识联系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教育方式:首创私学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孔子讲学图孔子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教育思想比较进步,有教无类整理“六经”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清康熙题写的匾额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世界各地著名孔庙•越南河内国子监文庙•越南顺化国子监文庙•韩国汉城成均馆文庙•韩国庆州乡校文庙•日本东京汤岛圣堂•日本足利学校圣庙•冲绳那霸孔子庙•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孔子庙《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后人评孔子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一位美国学者说:“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孟子——“亚圣”•“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性善论•2、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仁义与王道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存在《荀子》中。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3、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其它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仁政仁义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点儒家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过程1、孔子创立儒学政治思想:“仁”、“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道德观、伦理观)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整理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性本善”(伦理)“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民本)“性恶论”(伦理)主要内容:“仁”;孟子荀子民本思想先秦儒家思想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福建泉州老君岩老子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它揭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他还观察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道德经》(《老子》)四、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代表人物:庄子(战国时期)老庄老子(春秋时期)2、思想主张:老子: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政治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伦理方面:清净无为、知足寡欲哲学:运动观点;对立观点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庄子成语故事•朝三暮四薪火相传•成者英雄败者贼东施效颦•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越俎代庖望洋兴叹•运斤成风•标新立异呆若木鸡•题意解说无用之用•明镜止水寿长辱多•螳臂挡车蜗角之争•每况愈下以貌取人(二)、法家韩非子1、代表人物:2、政治主张: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集权“法”、“术”、“势”结合法家和韩非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3、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原因是•A、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B、提出“民贵君轻”•C、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D、他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阅读下列材料: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春秋时期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反映老子的观点并具有积极意义的论述是•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下列思想中,最不可能被封建统治者采纳的是•A.孔子“仁者,爱人”•B.韩非子“法不阿贵”•C.墨子“兼爱,非攻”•D.老子“无为而治•“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根据你的判断,下列《孟子》一书最可能招致明太祖不满的一句是•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B.“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D.“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