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咨询师论文: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咨询师论文: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1)咨询师论文: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是一例关于焦虑情绪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咨询者主要运用认知情绪疗法对一小型个体足疗店业主的焦虑情绪进行咨询,其过程包括来访者的一般资料的搜集、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与方案制定,咨询过程与效果的评估。咨询后,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有了缓解。关键词:焦虑一般心理问题认知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崔某某,男,35岁,某小型个体足疗店业主。身高178厘米,体重85公斤,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高中文化。家庭和睦,有一儿子,今年5岁。无老人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崔某某于1973年生于黑龙江,祖籍为山东日照,出生时,父亲在某林场工作,母亲无业,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崔某上有一哥一姐,均跟随父亲一起生活。2岁时,父亲将崔某三兄妹及其母亲送回山东老家生活,父亲单独一人继续在黑龙江工作。崔某的童年具有不幸的经历。回山东老家农村后,由于是一个妇女带着三个孩子,所以经常受村里同族长辈的欺负。据其回忆,从他记事起,他家每一星期就会与同族的大伯或叔叔打架的经历。这种打架的经历一直持续到他18岁去东北。在下学的时候,只要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打架的声音,他就知道是他家在打架。每次打架,他都感觉很害怕,心里总会突突的跳,由于当时还小,他总是悄悄的躲藏在一边,等到打架结束时才出来。问及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经常性的家庭冲突时,崔某称,当时他们家族很庞大,有大约上百口人,男性说了算,妇女在家族中没有地位。而他家从小在东北生活,直至他妈着3个孩子回到老家。当时整个家族都很穷,他们回家后,无异是和族中其他叔叔伯伯们争夺了生存空间,并且他母亲很能干,不服同族中男性的管教,因此,导致经常性的家庭冲突时时发生。在崔某年龄大一些以后,冲突逐渐减少,并且,遇到家庭冲突后,能主动找村长协调解决。崔某从小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不如人家家庭幸福,不如人家不受欺负,自己无论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其他小朋友。在上小学生,情况缓解,在学校担任班长,能和大多数同学合得来,大多同学都比较认可他,能听他的话。在山东老家生活期间,他父亲平均每年回老家一次,每次大约10多天的时间。虽然他父亲和母亲每年只有仅仅这么短暂的见面,但是只要见面就是争吵,几乎是天天争吵。他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倔强,往往只是为鸡毛蒜皮的事,就会吵架,甚至动手打人。每次父母吵架,他都会感到极度痛苦。18岁时,他去黑龙江上学,两年中专。这两年他没有在家住,住校学习。这两年带给他的是愉快的回忆。20岁时,他到石家庄打工,刚开始干过推销员,送报工等职业。24岁时,开始学习足底按摩技术,半年后开始专门从事足底按摩,当时也嫌丢人,但是,为了生存,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于是从事足底按摩工作至今。2002年,经别人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经过半年多的恋爱后结婚,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夫妻关系和睦。据崔说,她妻子对他非常好,经常开导他,这是他最大的欣慰。2006年初,崔某拿出多年的积蓄6万元,再加上四处借款5万元终于交了首付款,买了一处房屋,月供需900元,30年还清。与此同时,在小区内租了一间门市房,开了一家个体足疗店,崔某又当老板,又当按摩师,一天到晚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2006年秋,崔某父亲突然因眼部疾病来石家庄住院,医生说要做手术,否则可能要失明,做手术大约需要2-3万元。无奈,崔某一边照顾足疗店,一边照顾父亲。想起自已贷款那么多,足疗店刚开业时间不长,生意也不是太好,于是很焦虑,烦躁不安,睡眠困难,神情抑郁寡欢,至今已一月有余。二、主诉崔某某称,“最近因为有愁心事,经常发愁,睡不好觉,已一个多月了”;“刚开了一个足疗店没多久,客人也不多,正需要我全心投入的时候,我父亲又突然生了眼病,需要做手术,可能要花很多钱,而且我还得在足疗店和医院之间跑来跑去,十分劳累,刚货款买了房子,每月都要还债,”;“现在足疗店不景气,父亲还需要花钱,房子还要还贷款,我的压力很大,每一想起这些事,我都很发愁,烦恼,焦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知道自己是心理有问题,想赶紧找心理医生帮助早日解脱痛苦”。三、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时的情况:妻子陪同前来,崔某衣着整洁得体,脸色憔悴,有点心神不定。妻子主诉:崔某为人老实,性格温和,内向,如果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总爱在心里憋着,不爱跟人说。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眼小。和他结婚后,两人感情一直很好,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严重不良的心理问题。最近,我们开了一家足疗店,刚开始没多长时间,生意还不太好,这时他父亲得了眼病来石家庄住院,这些事情一下子让他有些承受不了。他担心挣不了钱还得花钱,没处来钱,一大家子没办法生活。于是,一个多月了,一直心情不好,睡不好觉,看着他很痛苦。四、评估与诊断(一)诊断及诊断依据:据来访者自述和临床观察,来访者所述内容基本可信。对照症状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烦躁、入睡困难等焦虑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不甚强烈,问题内容基本局限在情绪方面,认识、意志、行正常。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只是工作有点不精神。从病理标准看,病程一个月多,持续的时间较短,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工作有点不精神。SAS标准分61。因此,根据以上诊断依据和临床收集的资料,心理测验得分,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即是因足疗店经营不好,但是还要照顾父亲住院,挣钱不多但还要花钱等内心冲突引起的焦虑情绪问题。(二)根据诊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项原则判断。1、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他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主动求助、自知力完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来访者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据来访者所述与咨询时的观察,他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确定他是心理正常的人,而非精神病患者。属于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范围。(三)根据除外标准判断1、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引起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②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③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④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泛化。该来访者的问题与之不符。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2、与焦虑性神经症的区别。来访者虽然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①由明显社会生活事件为诱因引起的,即来访者担心足疗店经营不好,无钱还房贷,无钱为父亲治病而引导起的焦虑;②来访者的社会生活事件,人格及其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方式,对他心理问题的发生均起了重要作用;③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并未引发其他的身心反应;④焦虑情绪持续存在的时间不到6个月;⑤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具有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无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而且这些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故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3)与神经衰弱的区别。来访者虽有入睡困难、联想增多的症状,但时间短并无明显的精神疲乏等。因此可排除神经衰弱。五、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可以接受这个个案。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2.近期目标: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能正常睡眠,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父亲的住院、房贷、与足疗店的经营。3.最终目标:有助来访者发展自我认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六、咨询方案1.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其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及缓解情绪。具体使用倾听技巧和非言语线索,重点运用解释、对峙等影响性技术。2.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每次120元人民币4.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七、咨询过程咨询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宣泄情绪阶段。第一次接待来访者时运用倾听技巧,强调尊重、共感、鼓励等咨询态度,注重非言语线索来建立咨访关系。一方面可以给来访者一个倾诉机会,让来访者把自己近段时间的心理感受,已往的部分经历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其负性情绪宣泄出来。在咨询过程中,同时也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接纳、信任和被理解,这些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咨询师详细了解来访者成长经历,社会支持系统情况,并可了解到来访者问题的表现,成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及与问题有关的近期生活事件等等。(二)第二阶段:帮助分析问题,探寻根源。改变认知和情绪。具体运用倾听、对质、解释、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与来访者一同探讨其问题引发的原因。1.生物学因素。身体健康状况对考试焦虑水平有一定影响。身体素质好而又健康的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对社会事件能作出积极的反应,焦虑水平低。来访者由于开足疗店不久,疲于经营,每天到夜里11点多才睡觉,不但要为客人按摩服务,还要抽出时间去医院照顾父亲,回家又有一大堆的家务活,身体疲劳。这样的体力透支,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而产生忧虑、烦躁与不安。2.人格特征因素。研究表明,内向、胆小、缺乏自信,不愿向外界表露和发泄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过分关注自己在事件中做出的不适当反应,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而使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来访者由于父爱的缺失(2岁就离开父亲,仅同母亲生活)、父爱残缺,家境贫寒,年幼时经常被人欺负,不敢声张,逐渐形成上述人格特征。3.认知评价因素。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项重要中间变量。来访者认为父亲得病自己必须照顾,但是足疗店离开自己又不行,否则没钱治病,没钱还房屋贷款,于是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反应。经过对求助者耐心的解释,为其找到了出现焦虑的深层次原因,对求助者的帮助很大,经过开导,求助者自我感觉很舒服。原来憋闷在心里多少年的心里话都对咨询师倾诉出来,在倾诉过程中,多次哭泣出声音。经过情绪渲泄,求助者感觉更加轻松。(三)第三阶段:巩固咨询效果,促进心理健康阶段。1.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来访者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审视来访者问题,认为来访者的情绪问题主要原因是无法正确处理挣钱与照顾父亲之间的心理冲突。不照顾父亲——良心上讲不过去;照顾父亲——又恐足疗店经营
本文标题:咨询师论文: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