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孟子像颜回像曾子像亚圣宗圣复圣至圣先师孔子像儒家圣哲典范影响深远孔子(至圣)首开儒学宗风颜子(复圣)把握孔门心法切要精准曾子(宗圣)以仁为己任孟子(亚圣)承继孔门仁教确立性善意旨。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性格、中心思想、为人的是非标准及其音乐造诣。2.知道“论语”的思想核心、人际关系。3.明白孟子的性善论、修养论和政治思想。4.学会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5.介绍曾夫子及孝经。【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宋宰相趙普瑞典科学家阿尔文:“人类若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30~35岁37~55岁68~73岁离鲁适齐之前返鲁至周游列国前周游列国返鲁国颜路(回之父)子路顏回、子貢、冉求、仲弓子夏、子游、子张、曾参教育三阶段四配:复圣——顏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孙子)亚圣——孟轲十哲:德行科——顏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学科——子游、子夏儒家创始人—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孔子之名是其父母在尼丘山(山东泰山)祈祷而生。生于西元前551年,鲁哀公21年9月28日,卒于西元前479年,享年73岁。于三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教育下,六岁习礼仪,十五岁立志求学,十七岁母亲去世,十九岁与上官氏结婚,二十岁得子孔鲤。孔子之妻要读论语,先了解孔子孔子幼年贫贱,中年发迹,老来浪迹天涯一生遭遇与常人无异。但他却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成长,造就了他高尚的品格,宽扩的心胸,与无边的大爱,受到后人千秋万世的景仰。今将其一生分为先世、求学、游学、从政、周游列国五部分来阐述。时代背景当时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之间征战连连,政府朝令夕改,人民的生命、财产涂炭于战火,孔子生活在这一个时代,他深切地看到苦难,感受到苦难,并且热切地希望把人们带离苦难,正因为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他讲“仁、义礼”,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出来。家世背景•远祖是宋国的贵族,殷商王室的后裔,当周武王灭商后,为封地在宋的诸侯,后为公卿,其六世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从此以“孔”为姓,后来宋国作乱杀孔父嘉,其后代逃难到鲁国,下降为士。•其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勇士,以勇力著称。先娶妻施氏无子,娶妾生子孟皮,跛脚,再娶颜征在,生孔子。孔子的一生不论在任何环境下,他始终好学不倦、讲学不辍、仁以待人,可惜从政时间太短,无法真正发挥理想最为遗憾!但若孔子仕途一帆风顺,他就不必那样辛苦,安心地对鲁国人民奉献一生,但对于中华民族的后代,可能就不是这样,历史上那一页会失色很多。从47岁~55岁为孔子从政时期,这期间50岁为「中都宰」,53岁升为「司空」,54岁为「大司寇」,55岁时齐国送礼来,鲁君三日不听政,辞官离家。此后浪迹天涯13年,68岁回鲁国,专心整理典籍,教育学子。69岁儿子死,70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隔年亦离开人世。对我们的影响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推崇的“仁、礼、孝”等规范,还像DNA一样深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这和孔夫子当初所坚持的道德准则是密不可分的。历代尊称•鲁哀公:尼父;孟子:圣之时者;•汉代:素王;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汉明帝:先师;魏朝:先圣;•明世忠:至圣先师;•清康熙:万世师表。•读书人称其为木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问礼于老子图看孔子说动画视频论语中的孔子【论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好书,它的内容是儒家的思想主干,它主导了中国人的一言一行,更主宰着过去历史人物及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实录,又附记弟子之学习心得。全文20篇,去其重复摒其支离,共493章。周游列国三次遇难1.匡地遇难——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很不得志,在离开卫国经过“匡”这地方时,竟被匡人团团围住,要加以杀害,原来孔子长得很像杨虎,从前杨虎曾经在此地作恶但杨虎连夜改装脱逃。孔子因此事被困匡地五天,误会才解除,在离开匡地后,很久才见颜回跟上来。孔子说:“许久见你未跟上,以为你死在匡人之手”。颜回说:“夫子在,颜回哪敢死?”师徒情深2.削迹伐坛孔子到了宋国,很受宋君的赏识,想请他来整顿国家,然而,却引来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有一天,孔子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带着士兵杀过来,他们带着刀绕到大树后面,大喝一声便往前砍,幸好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之下,快速逃离没有受伤。但士兵们不肯善罢干休,就气得把大树砍倒,把孔子与学生们的足迹一一踏平来泄恨。3.陈蔡绝粮孔子在魏国与陈国之间来来往往,都不能被重用。一次在边界时,因为两国间有猜疑所以都不让孔子与弟子进入,于是他们带的粮食不够。从一日三餐减为两餐再减为一餐,最后没有食物。弟子们都饿得奄奄一息,唯有孔子依然讲经诵史弹琴唱歌。子路很不可高兴的问老师:“君子也会走到这种地步、如此狼狈不堪?”孔子说:“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小人一遇困境就失去原则,放任自己胡作非为。”天枰座的孔子纯真:平实、直率、感性、风趣、自然。孔子与大家一样,认为能力的培养,环境是一大动力,穷苦人家的孩子,谋生能力比富裕家的孩子,自然要强得多!他自述求学过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休息一下,喝个水、、、、•孔子的纯真也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内心有什么话,就脱口而出: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不戴面具,待人十分真挚:至情至性﹟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ì)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遇到“是非”时*叶公谓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爱艺术的孔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思想的核心孔子平素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认为仁心的涵养,必须内外兼修。于外:选择仁厚的住家环境,并亲近具有仁心的朋友相辅相成。于内:有心行仁,就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有机会出仕为官,当心怀推己及人之胸襟,待人敬慎体贴,然后持续不断,始终如一。论语的人际相处•人际相处可分亲子、同侪、及上下关系之交往。•论语论父母教子,采“严、远、教”三字诀,主张严管勤教。兄弟之间强调敬事兄长,兄长不肖,基于血缘之亲虽然忧心,但不能弃之不顾。•子女孝敬尊亲,必须做到关心、体贴、尊敬、和颜悦色、守礼、怀念六项。•同辈分:一般人及好友。对一般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对好友则坚守正道、以友辅仁。儒家的接班人—孟子姓名:孟轲性别:男生卒年:约西元前372~前289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历史背景:百家争鸣代表作品:孟子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抱持入世情怀环游世界,希望能“得君行道”。他的仁政并非纯理论,而是要由经济入手。故事:一曝十寒,缘木求鱼孟子提出“与民共享”的观念,意思是:国君要跟老百姓分享他所拥有的东西。(与齐宣王对话)王曰:“寡人有疾:好勇、好货、好色。”孟子的性善论(一)•善是什么?善是一种价值。价值不在某个地方,它需要有主体的选择才能呈现。•人的本质:孟子认为人有自由,可以选择各种行为的表现,但所表现的都是现象,内心才是我们的本质所在。本质在哪?•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与善的关系如水,定是向善的。孟子的性善论(二)心之四端:孟子认为“性善”,心是关键。孔子会问:你心安不安?孟子会问:你心忍不忍?你为什么会不忍心?因为这就是人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修养论•孟子强调人本身具有条件,不必过于依赖传统或靠别人教育,而要由自己的人格通过某种修养,达成人格之美。而人格之美的基础是?人性向善论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经由长期努力,实践内心向善的要求,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所表现的境界,那就是:善、信、美、大、圣、神,人格六境。孟子.尽心篇(下)•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说:“值得喜爱的行为,叫做善;自己确实做到善,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美做到后让它发出光辉照耀别人,叫做大;发出光辉并且感化群众的力量,叫做圣;圣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曾子与孝经•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生于鲁定公5年,死于鲁悼公32年,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念以孝为本、以孝为先的孝道观念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五大圣人曾参(宗圣)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子思(述圣)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传闻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书共18章。《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用以孝立身治家,保持爵禄。《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扩大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对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规定。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提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做法。•下次课程: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经典介绍•作业:请到图书馆找出相关书籍预习!
本文标题:儒家的典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