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友好小学:王莉贾兴成在弘扬个性化的今天,教学活动是以个性为出发点的。教学的目的在于最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个别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差异纷呈的独特性,形成不同的层面,这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需要。面对必然存在差异的学生,如果仍然运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势必顾此失彼,难以调动全员参与,造成涣散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活动是认识的前提,而参与是主体与活动的一个重要通道,是活动产生的前提。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新的认识才能不断地产生、深化,才能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而参与是主体与活动之间的一个中项,是活动产生的前提。因此,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使他们的认识不断产生和深化。参与强调的是亲自性与卷入性,如何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数学是人类文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数学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来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即学习对学生未来生活有所帮助,对个体发展有所促进,对智力训练有所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可以让学生先估计桌椅的高度,再用分米实际测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还可利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等等。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便能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乐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敢于参与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归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把数学知识不当成枯燥的符号和负担,而变成主动的愿望及内心需求。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愿意主动的自由的探究数学知识,并能克服困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用公正、博大的师爱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从而激起孩子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营造情感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决不夹杂任何偏激的个人感情,诚恳、热情,决不冷嘲热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2.“做”中学,强化学习兴趣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的状况提出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即“做”中学。例如,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主要让学生通过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某些特征。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又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为突出“凑十”法,给学生提供了小棒、十格纸和圆片等学具,使学生在愉快的动手、动脑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体验等亲身“做”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强大的吸引力和无穷的魅力,从而强化了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去发现、探究、应用数学知识,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3.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对任何人来说,受到肯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老师的一句表扬就可能激起他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提问题的练习:红花有3朵,黄花比红花多6朵,?这道题目的填法很多,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黄花有多少朵?)。因此把机会先给这些学生,并让他们指定一名同学解答,再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在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后,他们无比高兴,也增加了自信,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当其他同学再提更难的问题时,全体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解决办法,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三)创设情景,满足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与的物质条件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而抽象思维是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生借以获取知识的桥梁。根据知识点提供多方位研究它的开放性探索材料,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投入多向思维,以达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来参与的目的。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可感知的材料,来满足学生从具体的材料中理解抽象知识点的需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物质保证,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丰富而必要的感性材料应来源于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课上的研究材料,不但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验,使它成为构建新知的事实材料,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亲切真实,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解决的就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知材料,各种水果、蔬菜、大米、豆子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的参与,充分感知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还为他们丰富了生活经验。课后,孩子们还带着父母到市场上买东西,估计物品的重量,积极性可高了。可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多么的灵活和专注,充分体现了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孩子的潜力得以发挥。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一些教学材料就可以调动学生自己去搜集,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搜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搜集中,学生会对材料甚至新知产生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使他们课上的研究有备而来,从而产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愿望,这正是他们深入探索新知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简单统计》一课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全年级同学喜欢吃哪种加餐的数据;全年级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本班学生的体重和身高情况……任选其中一项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分成小组,各尽其职,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增强了能力,还充分体现了各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视线跳出教室,延伸到课外。此外,还要注意,教师应根据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具有多向性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宽泛的学习空间,投入多向思维,更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促进全面参与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材料的提供使学生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需要,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典型,与新知的联系越密切,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就越高,更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2.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体的特点。因此,一方面可以对他们进行集体教学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但同中有异,它们的身体素质、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要实现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实施分层教学,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我做了课前调查,发现一部分同学已经掌握,再按照书本的方法从头探究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我采用了分层教学。课上提供了一些两位数乘法算式,请发现方法的学生试做,不会方法的学生到讲台前和老师一起探讨。这样发现方法的学生可以利用方法尝试练习,体验自学的成功感,同时不会的学生围在老师的周围,拉近了师生距离。这样小范围的教学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关注吃力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的练习部分,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适当开展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大显身手”,获得成功的满足感。题目练习的范围扩大了,难易程度拉大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就宽阔了。这样的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起点设计,使他们都能达到“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消除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3.面向全体,变被动参与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常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一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加激发了参与的兴趣;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知识掌握程度等差异,不愿参与教学活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成绩下降,更不敢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造成了两极分化。因此,要提高参与度,必须从被动参与者入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办法努力改变学生的参与状态。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锻炼,使他们获得信心,逐渐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变被动参与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可以尝试着采取:与老师和同学谈心,增进师生感情,克服紧张情绪;多鼓励、多肯定,创造成功机会,体现自身价值;树立短期目标及纵向比较等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更加热爱数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交流材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友好小学:王莉
本文标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3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