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岁寒三友”:是松竹梅的合称,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梅:冲寒斗雪,冰肌玉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岁寒三友”与“四君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作者简介•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又字,号,世称、。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派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历经五朝(仁、英、神、哲、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1079)惠州(1094)儋州(1097)•思想: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苏词特点: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苏文特点:“以文为赋”、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子瞻和仲东坡居士苏东坡苏仙豪放作者简介•成就:散文:与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领袖诗歌:与并称“苏黄”,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词:与并称“苏辛”书法:与、、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蔡襄黄庭坚米芾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解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1018~1079),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解题历代著名墨竹图文与可《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解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谷: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偃竹:倾斜的竹子。创作背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创作背景: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见物生情,写下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整体感知以书遗余wèi近语士大夫yù萃寒梢cùi箨龙tuò曝书画pù畴昔chóu整体感知全文结构第一段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二段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第三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文本解读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竹子开始生长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罢了,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一样的嫩笋长到像剑从鞘中拔出八十尺一样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如今画竹的人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画下去,赶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扑击一样迅速,稍一放松那感觉就消失了。第一段文本解读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是这样教我的。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却不能这样做,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我不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时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的现象,难道只是画竹才有吗?第一段文本解读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子由写了《墨竹赋》送给与可说:“庖丁,是解剖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雕斫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意蕴,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悟到了画中的意蕴。象我,哪里只是悟到了竹画的意蕴,同时还悟到了画竹的方法。第一段文本解读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轮扁斫轮文本解读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轮扁斫轮①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②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③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文本解读1.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第一段胸有成竹、心手相应2.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文本解读3.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与可画竹→形、神兼备第一段文本解读4.苏轼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得其意”,“并得其法”•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文同论画: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振笔直遂——自然连贯少纵则逝——捕捉灵感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第一段文本解读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人,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踩踏。与可讨厌这种情况,就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士大夫们流传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回来时,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写信给我说:“最近我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在附近的彭城,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该汇集到您那里去了。”第二段文本解读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产的绢,画出万尺长的寒竹。”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要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懒得动笔,只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千寻长的竹子,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的竹影就有这样的长。”与可笑着说:“苏先生能说会道!但是(若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就(用它们)买些田地回家养老去了。”第二段文本解读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于是把他画的《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虽只有几尺高罢了,但有高达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叫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一首。我的诗中写道:“汉水的高竹如蓬草般低贱,斧头哪曾放过笋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的竹笋都吃进肚里去了。”与可当天与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作晚饭吃,打开信看到了这诗句,忍不住笑起来,把饭喷了一桌子。第二段文本解读1.本段追忆了文与可交往趣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脱俗,淡泊第二段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才情过人,风趣,旷达•为人的无拘、率真文本解读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奠桥玄的文中,有如果乘车经过时不祭祀坟墓就要腹内疼痛的说法;我也记载了与可以前跟我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跟我是这样亲近深厚没有隔膜啊。第三段文本解读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第三段2.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苏轼引用这个典故,借曹操祭桥玄的“戏笑之言”,来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以喜衬悲,益见其悲,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文本解读1.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什么一种感情?对他的去世极大的悲痛。对他的艺术造诣的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的称赞。小结文本解读2.文章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叙事: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交往的趣事,在“乐”事中突现二人亲密无间,与“悲”形成反差。用典:曹操与桥玄之事,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小结文本解读3.本文记人、叙事、说理融为一体,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小结“亲厚无间”抒情说画竹理记画竹人叙画竹事神聚形散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本解读4.艺术特色小结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简短的第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舒展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紧扣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文本解读成语积累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兔起鹘落: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少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
本文标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1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