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上部王凤仪传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上部:王凤仪传总序王凤仪先生是二十世纪世界大变革前夕的朴素的思想家。原为偏僻山沟里的一位农夫,家贫,不曾读书。因笃尽伦常,义赴友难,乃见性明道。预知时代的大变革: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创业”世界,将要结束;人是公人、产是公产的大同世界,即将到来。于是乃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从此要换世界了!大同开幕啦!当时人多不解。父殁芦墓,更豁然贯通,彻悟了人生的真义,明白了人生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苦怎样能得来,从而立下“翻转世界,重立人根”的宏伟大志。先生既不曾读过佛经道典,又未学过圣经贤传。生平讲道,完全是由躬行实践中生出来的。例如,由于悔过,顿愈疮痨,才发明性理疗病。因此,欲钻研其学说,必须对其生平事迹有所了解。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指明了人生的正路与人生的归宿;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阐明了尽人合天,了凡入圣的至德要道。先生长时期生活在荒僻落后的山村,饱尝乡下人们的饥苦寒酸,尤其对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深刻。经过数十年的体验了解,认识到家庭是人类繁衍的源泉,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伟人哲士,以致平民百姓,无不生长在家庭里,欲生出好的子女,必须从家庭彻底转变;欲家庭转变,就必须从夫妇作起,振兴母教,提倡妇女道德,建立新家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家庭的问题。因此,先生一出山,就创办义务女学,打倒旧三从,力倡女子独立,讲究妇女道,这可说是他改建社会的开端。继而创办崇俭结婚(原称先天结婚)与储金立业,用以调和天地间的气血(人是天地间的气,钱财是天地间的血),作为改建社会,缔造大同的两大关键。夫妇为人伦之始,造化之基,故崇俭结婚是重立人根的基础;公产是新世界的经济命脉和生活资源,故“立业”的本质,乃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桥梁。二者实为“翻转世界”的有力措施。先生风尘跋涉,劝世化人,四十余年,足迹遍东北及华北,信仰者千千万万,毁家兴学弃产淑世者,层出不穷。经常开办几千人的盛大讲演会,听众莫不欣然悦服;年久觉疴,闻道而顿愈者,不胜枚举。自先生明道,从事社会活动起,逝世后,直到其事业解体止(一九四八年),历半个世纪。所创办之事业,除女义学、会体和新农村之外,还设有性理疗病社、讲演社、安老所、怀少园、学田农场和工读学校等,总计不下千余外。先生体力衰弱的晚年,尤以身作则,极力倡导下达农村,集体过家,学会过穷苦生活。特别着重人们要认真实行,以防沾染城市浮薄之习,使性命伦理普及到广大乡村,树立净底家庭的典范,实现“立业世界自立人”,从而培育了大同社会的雏形,时代的世变,会有力的证明,这正是往大同世界“播民”呢。先生从不认师傅,也不收门徒,更不排斥任何宗教。其讲道,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话,是因人施教,所以不能都视之为普遍法则。例如:嫡庶道,便因时代的进展而失去意义了。但其学说的精髓与主体,是永远行之有效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我们平常人,讲到这为止,不讲治国;但家齐国自治,身修家自齐,修身之要素,在诚意正心上。”这是先生曾明确指出的。因此,全部语录以尽性立命伦理家道为主要内容。教人从立身做起,而后立命,而后立德。对人世要看假了,便对道却要行真了,故亲自培育了各方面的榜样,如丈夫、媳妇、姑娘、老太太、娶女婿、新家庭、认母奉养以及不挣钱,不立业的志界人等榜样,其用意是多么深远啊!先生办女学,创事业,从不凭藉任何权势,因此恳切的告诫后学说:“我们事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治已而不治人,托底就下,不假半毫的势力啊!”这句话乃是我们劝世化人极其重要的一条纪律。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三者与伦理之间,也同样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确的运用三界、五行、四大界,才能尽好伦常,达到死心化性;只有死贪心,化禀性,把伦常尽圆满了,方能真正达到三界合一,五行攒簇、四大界达通的地步。三界性心身,是人的生成来踪,要清除心身的阴面,充实其阳面。某儒者问“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究竟谁说得对?先生说:“都对啊,性善,指天性说的;性恶,指禀性说的;性无善无不善,指习性说的。”这简短的解答,却道破了几千年来未有解决的疑案。先生经常教导后学要“去习性、化禀性、复天性”。世间纷纭、复杂的事物,人们形形色色的思想,到底怎样辨别其是非真假,衡量其阴阳消长呢?三界里的天命、宿命、阴命,乃是最好的识别和衡量的标准,所以先生教导人们“要止宿命、消阴命长天命。”四大界,志、意、心、身是四种不同的境界,扩充起来,宇宙万有,无所不包。先生说:“五毒(恨怨恼怒烦)了尽,就是因果了(是出身界);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出心界);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需登佛国了(超出意界而达志界)。”这段话,是简明地指出了如何了脱尘寰,直达圣域的基本纲领。五行,是先生沿用了古代金木水火土五个代词,但在内容和用法上,却与古代所讲的五行,有所不同。而是重在化除五行性中气禀之偏,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反阳。至于家道伦理,以至社会,也无不贯穿着五行,故不可与古代五行之说混为一谈。又如禀性、天命、宿命、立业、立命、立身、性命,先天等词的含义,均与前人讲的有所不同。先生讲道,多用乡言俚语,但却从这些浅近而朴素的语言中,讲出了继往开来的大道理。例如:不争、不贪、不怨人、找好外、认不是,这对于后学来说,是多么熟悉的话呀!这每一个字,都有千斤分量,它代表了最浅而又最深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下很深的功夫啊!它不仅是尽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疗病的主要途径。在家庭来说,它是解决纠纷与苦恼的关键。例如,婆媳之间的磨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恐怕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吧(是有根据的)。那么丢开了找好处,认不是,再用什么办法,能突破这个难关呢?人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是否都生活得真正幸福、没有苦恼了呢?如果仍然有苦恼,怎么解决呢?尤其是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显著,这就不得不在人们的自心上找原因了。况且,人们的贪欲和物质要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由财物上所造成的苦恼之外,还往往是因气火用事,彼此相怨,或性情不投,相互疑忌,而造成反感与纠纷,甚至酿成一家人同室操戈。例如:夫妻反目,父子相争,婆媳不和,等等,这就不能不在人们的自性中,找根源了。因此说,人们的环境与遭遇,多是个人心性的反照。总之,人们的痛苦与烦恼,一般的来说,不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贪心,一是禀性。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禀性各有所偏,而禀性的根住在心里,二者相互作乱,便给人们带来了无边的罪苦,轻者烦恼度日,病苦缠身;重者无恶不作,身败名裂。因此,先生谆谆教导后学,要去私心,化禀性,最后达到圆满的天性,唯有性天之乐,方是真正的乐。况且带着私心的人,又怎能进去大同世界呢?这并不单纯是为了解除人们生活中一时的痛苦,而更重要的,是欲作完人达于至善的根本途径。先生的话,都是些通俗的语言,读起来似乎好懂,但欲彻底领会其精神,必须通过躬行实践,尤其关于性理方面的论述,更是如此。以一不曾读书的农夫,目睹世态之恶浊,竟有救人救世的胸怀,毕生致力于大同事业。其学说之影响,若是之深远;笃信力行之后学,若是之众多;所创事业,遍及广大城乡;所讲性命之学,化及妇孺寒微;发前人之所未发,明后人之所欲明;独来独往,兴航普渡,实为人类史上所罕见者也!朱允恭于一九六七年冬昌图县亮中桥自序历史上古今中外,凡立说创业有伟大成就者,多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大学问家,从未有如我东北偏僻山沟里出生的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夫王凤仪先生者。他幼年家贫,不曾读书,少时为人牧牛,长则为人佣工,贫病饥苦,潦倒坎坷,备尝人间的无数艰辛。然而他即知即行,竟以超人的毅力、博大的胸怀和坚苦卓绝的实践精神,终于为人们踏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人生之路,创造人类史上罕见之奇迹。凤仪先生发明了“性理疗病法”,使许许多多的沉疴痼疾,通过心性剖析,拨阴取阳的功夫,自然而愈;创建了数百处女子义学,使千千万万个负重压、不得自由的女子得以读书明理,人格独立;为了移易世风,革故鼎新,提倡“崇俭结婚”和“储金立业”,并喊出了“翻转世界,重立人根”的豪言壮语。他曾北上乞讨访道,各处劝世化人,足迹踏遍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所创女义学,遍及热、奉、吉、黑四省,开始于清末,推展于民初,历时半个多世纪,受教益者千千万万。其业绩随着时代的推移,虽已成为历史陈述,然而,不能不使人们要提出新的问号,更留下不少新的课题。凤仪先生阐发了“三界”、“五行”、“四大界”等性命伦理学说,为道德哲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其内容既有独创之气息,又具革新之意义。他既未读过佛经道典,又未学过圣经贤传;从不认师父,又不收门徒,他不是宗教信徒,不走宗教路线,但从不排斥任何宗教。那么他的学说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其生平事迹了。其全部学说都是从他的生平实践这一源泉流出来的。故本收第一部又称为《实践生慧》。青年时期他曾患疮痨,后由于听讲善书,顿开茅塞,觉悟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之非,致使十余年疮症霍然而愈,从此,发明了“性理疗病法”;不久,又为厌世绝食,死而复活,乃决心走出家门,劝世化人了;继则为救杨柏,义赴友难,豁然开朗,得明天道。从此,其身、心、性都得到洗涤净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这便是凤仪先生发明性、心、身“三界”学说的来源。其余如“五行性”,“四大界”及家道伦理等一系列学说的形成,都可从其笃尽伦常父殁守墓,创办女子义学以及数十年周游劝世的事迹中寻出源流与脉络。先生长期生活在偏僻的山沟里,对家庭复杂而微妙的伦理关系,体会得非常深刻。人们由于家庭问题解决得不好,便可带来许许多多的苦恼,尤其是女人更是压力重重。然而,这些复杂而阴暗的现象却为大人权威者们所忽视。即使古圣先贤,其教化所及,仅施于男人,而对女子的苦楚竟无人问津。为此,凤仪先生便大声疾呼地倡办义务女学,使女子学习文化,研究妇德女道,专救女子出苦。从清代末期开始,到一九三O年,东北及华北义学竟发展到四百余处。后来,他认识到仅凭兴办女义学,还不能彻底解决社会上的根本问题。于是便提倡崇俭结婚,注重胎教,从青年男女的心身教育入手,也就是从准备作未来父母的青年男女身上下功夫。因为他深知欲有好的国民,必须首先有良好的母亲,贤母必出自受过伦理道德教育的少女,所以他创办女子义学。从姑娘的教育入手。这者正本清源、彻底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提出了“重立人根”的豪迈口号。原来他并不满足于当世的移风易俗,而是着眼于千秋万代人类素质的改变,至于其理想何时能实现,姑且不问,但只凭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夫竟能有如此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伦理家道是其学说的重点,二者构成一个有完整体系的学说。用它能够正心、修身、齐家,用它可以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人可以止于至善。他发现人们的苦恼不单纯是由于物质生活的贫困而造成的,而精神上的因素尤为重要;因为物质的再丰足也弥补不了心灵上的空虚,家庭的不和睦,不一定都是因为贫穷。因而发明了性理学说。讲求性、心、身“三界”的修养;调整金木水火土“五行性理”之偏,以求拨阴取阳;更有“四大界”志、意、心、身四种不同精神境界的阐明,以明确人生的正路与归宿,它不仅为了解除人们一时的烦恼与痛苦,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指出了了脱尘寰超凡入圣的光明途径。所以四大界学说的提出,可称在人类史上对人生解脱之道的又一次大阐明。他“言近而旨远”,用极浅近的语言却道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对我国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在客观上起到了由博反约、化繁为简的伟大作用。先生闻道即行及劝世化人的实践,有力地批驳了千百年来读圣人之书,不行圣人之道的偏颇之风,以恢复圣人的“学道是为了行道”的崇高目的。储金立业办法是凤仪先生为了止息争贪,一心为公益服务而解决生活的一种办法。其实质是从他守墓出山之后,就一贯倡导的“人是公人、产是公产”这一观点的实践。也即是教人们从自私自利的罪恶泥潭里把根子拔出来,重新栽到人是公人、产是公产的大同社会的土壤里。所以他常说将来要造成一个“立业世界”。他认为崇俭结婚和储金立业是改造社会重要的两大关键。先生晚年,目睹女义学里,多有染上城市浮
本文标题:《来自山沟的大智慧》上部王凤仪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5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