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情绪的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情绪表达的发展第二节:情绪理解与调控的发展第一节:情绪表达的发展一、什么是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各种基本情绪分化和引发基本情绪刺激的具体化、社会化的过程,是情绪理解产生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意识情绪、复合情绪、情绪调节出现和复杂化的过程。情绪发展既受生物成熟的制约,也受到认知、言语和其他方面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时,情绪的发展又保证了儿童其他方面的成长和进步。二、情绪表达的发展:先天还是后天?一方面,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p97)。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华生(Watson,1920)就提出婴儿出生时具有怕、怒、爱三种不需要学习的情绪,这三种基本情绪通过一些无条件刺激就可以自然地引发,如惧怕可以由两种无条件刺激引起,大的声音和身体突然失去支撑。而其他情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情绪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产生的。另一方面,后天的学习将这些与生俱来的行为扩展成为完整的表达系统。三、情绪发生和发展的顺序(一)人类最早出现的情绪(二)婴儿的情绪表达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墨菲的研究发现:婴儿出生1-2个月开始出现悲伤、焦虑、高兴、兴奋和愤怒3个月后因为养育着的出现而感到快乐,因分开而伤心和害怕4个月因为可笑的事情而发笑6个月可以预测事情的发展,与预期不一样时表现出吃惊7-9个月出现怯生,9个月对养育者的离开感到失望和难过1岁对基本情绪有了完整概念快2岁时表现出毕节高级或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内疚、极度和骄傲等(自我意识的情绪)(三)幼儿期的情绪发展3岁时,儿童能够更好地评判自己表现的优劣(骄傲、羞愧情绪的体验增多)研究发现:儿童在成功时表现出骄傲或失败时表现出羞愧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他们成绩的反应。那些更关注消极表现,在儿童失败时给予严厉指责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后表现出较高的羞愧,却很少在成功后感到骄傲;而那些更倾向于在孩子成功时作出积极反应的母亲,她们孩子在感到成功后更骄傲,未能实现目标时表现出的羞愧则更少(教材p99)。5岁后,儿童的情绪产生会同社会准则产生联系。6-9岁儿童的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豪、内疚等于责任感产生联系)四、情绪表达规则的获得(一)含义何为情绪表达规则?将自己的情绪按照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二)情绪表达规则的早期获得——观察与模仿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报告(p100)母亲在和2-7个月大孩子玩耍时,频繁地表现积极的情绪,很少表现愤怒和伤心,为婴儿提供了积极情绪表达的榜样。3岁时已经表现出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四、情绪表达规则的获得(三)学龄期的学习学龄期儿童对社会认可的表达规则已经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更了解在适合的社会情绪中表达或抑制相应的情绪(收礼物、表达不满)。(四)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鼓励男孩要勇敢,女孩要温柔体贴男儿有泪不轻弹四、情绪表达规则的获得(五)文化差异性美国父母喜欢逗引他们的孩子,目的是让孩子变得快乐开心,美国婴儿学会了尽量表达积极情绪非洲中部的古斯族人和阿卡族人很少和孩子玩耍,总是尽可能让婴儿保持安静,因此婴儿更多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佛教文化:贪、嗔、痴成年人的情绪表达文化差异性2014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学者塔玛拉·西姆斯(TamaraSims)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西方人在做事时喜欢把积极情绪发挥到最大化并尽量减少消极情绪,而亚洲人则愿意平衡这两种情绪。西姆斯说,文化可以影响人类情感状态,也可以帮我们重塑情感体验。我们发现,拥有中国和东亚文化背景的人在做事时更容易有百感交集的情绪,但是西方人特别是欧洲裔美国人在做事时更倾向于有积极情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文化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美国人大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个人主义,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而中国人则倾向于集体主义,比较含蓄。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交流中,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某种误解。例如,相对于中国人而言,美国人在遇到事情时,可能不会压抑自己的感觉而直接表达感受。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哭所传达的信息生理需求:育儿经验丰富的成人能够区分不同意义的哭声,并以声学变量为依据对哭声的表达形式进行描述:具有规律性和旋律性的饥饿哭声;以声带波动为主要特征的生气哭声;以一个强烈发音开始,并终结于一个有旋律的,类似于饥饿哭声的疼痛哭声(Wolff,1969)。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婴儿哭的发展哭泣时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最早方式。婴儿哭泣的两种不同类别:应答性哭泣和操作性哭泣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哭所传达的信息身体健康哭声能够反映婴儿的身体发育状况以及健康状况。哭声的基础频率反映了婴儿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哭声的持续时长则能反映婴儿的痛苦程度。健康状况不佳的婴儿,其哭泣行为以及哭声表达形式存在明显的异常。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AuticticSpectrumDisorder,ASD)的哭泣行为没有充足的诱因,无法反映病儿的生理需求。早产儿和猝死综合症患儿的哭声表现为基础频率和持续时长不稳定。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生理反应:婴儿寻求成人保护的危机信号,关乎族群的繁衍,所以与其他的声音信号相比,婴儿哭声具有更强的生物影响力。比如,Zeskind和Collins(1987)的研究对比了婴儿疼痛哭声和小猫哭声、猩猩幼崽哭声、机器轰鸣声等多种高频率声音对成人被试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婴儿哭声可以显著地提高成人被试的心率、血压和皮肤电阻。另一项研究发现婴儿疼痛哭声比婴儿笑声能够引发成人被试更强的抓握力度,表明被试对婴儿哭声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紧张与无助感。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生理反应:婴儿寻求成人保护的危机信号,关乎族群的繁衍,所以与其他的声音信号相比,婴儿哭声具有更强的生物影响力。比如,Zeskind和Collins(1987)的研究对比了婴儿疼痛哭声和小猫哭声、猩猩幼崽哭声、机器轰鸣声等多种高频率声音对成人被试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婴儿哭声可以显著地提高成人被试的心率、血压和皮肤电阻。另一项研究发现婴儿疼痛哭声比婴儿笑声能够引发成人被试更强的抓握力度,表明被试对婴儿哭声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紧张与无助感。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刚分娩母亲在听了7分钟婴儿饥饿的哭声后乳房温度开始升高,母乳随之溢出。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行为反应婴儿哭声几乎能够吸引所有成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接近哭泣婴儿并采取看护措施。例如,Owings和Zeifman(2004)招募了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成人作为实验被试。实验中Owings和Zeifman在被试不知情的情况下播放婴儿疼痛哭声的录音,结果发现几乎所有被试在听到婴儿哭声后都会快速地搜索并接近哭声来源。成人接近哭泣婴儿的首要目的即消除婴儿的不适状态以停止其哭闹,所以有无育儿经验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成人对婴儿采取的看护措施。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感知反应成人能够区分不同表达形式的婴儿哭声,并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比如,Zeskind(1983),Zeskind等人(1992)在研究中记录了一个健康婴儿的饥饿哭声并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改变哭声的频率和持续时长,制造出由(高、中、低)3种不同等级的频率和(长、中、短)3种不同持续时长的人造哭声。他们将这些哭声随机呈现给成人被试,要求被试分别对每个哭声进行主观评价。结果显示,被试对高频率、短时长哭声的反应更为强烈,表现为这种哭声更容易使被试产生焦虑和厌烦的心理感受。五、婴儿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一)哭的发展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父母与非父母差异父母与非父母成人的差异父母比非父母成人拥有更丰富的育儿经验,更容易理解婴儿哭声的意义并能对婴儿采取更为恰当的看护措施。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性对婴儿哭声的反应普遍比男性更为敏感,且更乐于参与照顾婴儿的活动。与健康母亲相比,患抑郁症的母亲在与婴儿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冷淡,对婴儿哭声不敏感(二)笑的发展鲍尔贝等研究了婴儿微笑发展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这时的微笑只是“嘴的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婴儿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三)依恋的发展基本依恋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沙佛和爱默生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婴儿同养育者密切关系的形成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无社会性阶段(0-6周)很多社会和非社会信息都可能引发婴儿的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在这个阶段末期,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刺激(如微笑面容)的偏好。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对人类更偏好,对熟悉照顾者和陌生人的区分不明显(三)依恋的发展基本依恋的发展3.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对某个特定个体分离时开始表现出抗拒行为。4.多重依恋阶段和多个的固定照料者建立了依恋关系。18个月时,很少有婴儿只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有的婴儿会有5个以上的依恋对象。(三)依恋的发展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时,独自探索,母亲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他们有温暖的回应,愿意与母亲有身体接触。母亲在场,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2.抗拒型依恋紧紧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母亲返回时,他们会接近母亲但会对母亲的离去表现很生气,有时抗拒母亲的身体接触。(三)依恋的发展依恋的类型3.回避型依恋当母亲离开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注意时仍然表现冷漠。有时对陌生人友善,有时回避或忽略陌生人。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紊乱型依恋)对于是否接近还是回避养育者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不知所措,或者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四)恐惧的发展恐惧的表现时间:7-8个月开始出现1.陌生人焦虑:含义:陌生人焦虑指在陌生人接近时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戒备反应,这与熟人接近时表现出的微笑、细语和积极回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时间:陌生人焦虑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8-10个月达到顶峰,2岁时开始下降。具体来看:(1)4个月,不害怕陌生人,反而显示出兴趣;(2)4-5个月,注视陌生人的时间要多于注视熟悉人的时间;(3)5-7个月,婴儿面对陌生人会表现出严肃的表情(4)7-9个月,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很苦恼。影响婴儿是否产生陌生人焦虑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文化特点(p108页)陌生人的特点Lewis(1974)等有关陌生人的研究被试:7—19个月的婴儿。观察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处理水平:陌生的成年男子、成年女子、陌生儿童(4岁的女孩)、母亲,儿童自己在镜子里的像。结果显示:陌生人不一定让婴儿害怕,儿童与陌生人的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儿童与父母越近,积极情绪越大;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他们只是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Lewis(1974)等有关陌生人的研究那么,是成人的什么特点引起婴幼儿的害怕?是成人的体形,还是脸部特征呢?被试:7—24个月的婴儿处理:陌生成人侏儒儿童结果:婴儿对陌生成人和侏儒更害怕。由此得出,幼儿以脸部特征来判断人(四)恐惧的发展2.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所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普遍性,通常开始于6-8个月,大约14-18个月达到顶峰,然后其频率和强度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都会逐渐降低。分离焦虑的原因生态学观点: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认知轮观点:婴儿不能预测养育者的行踪分离焦虑幼儿对一些事物害怕的变化害怕对象3岁6岁增减大声或发出大声的物体58.0%47.8%减没见
本文标题:第四章:情绪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6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