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本单元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课文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复习重点: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江南水乡有迎神赛会的“社戏”,陕北黄土高原上有高亢的“信天游”,有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还有节日时增添喜庆气氛的“红灯笼”。这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在第一单元中由不同的作者,向我们展示。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逛逛江南,游游塞北吧。回顾内容一、相关民俗小说《社戏》和散文《安塞腰鼓》,描写的都是乡村人民的戏剧表演、民俗表演。散文《灯笼》中追忆的与“灯笼”有关的乡俗,诗歌《回延安》则描绘了具有浓郁陕北特色的生活细节和场景(《回延安》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信天游”本身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作者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吗?当然不是。二、民俗的价值意义《社戏》和《灯笼》中的“故乡”之于鲁迅和吴伯箫,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或者说是心灵慰藉之乐土;《安塞腰鼓》的作者刘成章作为陕西延安人,对家乡传统文化安塞腰鼓无比热爱,用酣畅的文笔展现其磅礴的生命力;《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虽非延安人,但延安对他来说也无异于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土。因此,他们笔下“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对家乡的热爱。当然,“民俗文化”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蕴: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那这些情感作者在文中又是怎么传递出来的呢?梳理表达方式一、由课后习题导入《社戏》课后“思考探究”有这样一道题: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回延安》课后也有这么一道题: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可见,它们都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那《安塞腰鼓》和《灯笼》都是抒情散文,他们也可以从类似的角度来分析吗?我们先从《社戏》一篇一篇来分析。二、结合内容梳理1.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社戏》,是篇小说,以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叙述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文章在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一部分中,运用多种感官对景物的描写,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夏季的晚上,渲染出了愉悦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我和小伙伴看戏心情的急切、愉悦,也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气里”,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江南水乡的感情。除了环境描写外还有人物描写。文章第6段心理描写:“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第7段语言描写:“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第10段动作描写:“点,磕,退后,上前”这些人物描写,刻画出了双喜驾船动作的娴熟,善解人意,办事果断,勤劳能干的特点,表达出了看戏的急切兴奋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对“六一公公”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大拇指一翘”的动作,“得意”的神态,以及语言描写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抒发自己的感情,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赞扬肯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回延安》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吗?诗歌《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夸张,拟人的手法,通过重返,追忆,欢聚,描述,展望延安五部分的叙述,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一部分:抓,贴,搂,扑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热爱,以及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第三部分:“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增添了几根根”语言描写,写出了诗人与革命群众之间的亲密感情。第四部分:“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场景描写,描写了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在这些描写中,间接抒发了作者重新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当然,文中还用到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比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激思念之情和看到延安发展的激动之情。这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有机结合更好的传递出作者的心情。◆《安塞腰鼓》中通过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表演时的激昂、表演后的寂静,三个场面的描写,描绘出了安塞腰鼓宏大激烈壮观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13,17,22,24,段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抒情线索,适时的总结并抒发了每个精彩场面带来的震撼。◆《灯笼》看似描写的文字不多,但作者把浓浓的情感,融入到了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通过对平淡的童年往事、乡风民俗的叙述,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在历史掌故的叙述中,使感情升华为家国情怀。◆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得知,这四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了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场面描写。比如《社戏》中对双喜驾船动作和“六一公公”语言神态的描写,《回延安》中对“我”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以及对延安乡亲的语言描写,《灯笼》中母亲的语言描写,无不传神的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传达出了我对人物的喜爱和人物对我的关心。《回延安》中对延安新面貌的场景描写,以及《安塞腰鼓》中对腰鼓表演前后场面的描写既写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突出了作者的激动喜悦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需要合理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使文章更加出彩,也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单元主要运用了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和抒情,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人物描写分为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等。作用:运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情感。▲场面描写:意在突出场面的宏大壮观,渲染一种氛围。▲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2.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4.突出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2.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事)2.议论的表达方式《社戏》中:“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一议论句,其中的“乐土”又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之情。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句中画线短语是议论句,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则是抒情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场面的赞美。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二者紧密相连完成作者感情的需要。《灯笼》第2段,第3段,第11段中的“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总结了本段的内容,又表达了对儿时生活怀念之情,以及爱国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和诗歌中,议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抒情。同学们,本单元中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篇幅虽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我们今天的复习相信同学们应该清楚了吧。提升训练课外阅读《故乡》节选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③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④“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①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寒冷的深冬,渲染了沉寂、死气沉沉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②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渲染了明朗愉快的氛围,烘托出闰土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推动情节发展。③④人物描写。作用: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闰土的活泼可爱,机灵能干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之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复习,我们了解的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其中我们还针对描写的表达方式又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希望能把今天学到的运用到你们的阅读和写作中。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7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