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57社会观察57社会观察□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词的兴起是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西方的侵略,有识之士认为中国要发奋图强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西方逐渐在中国知识界形成广泛影响,成为一部分人的共识。但是当时还没有肯定西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的长处只在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这只能是器是“末”,而根本性的学问还是中国传统的安邦定国的经典,形而上学的“道”,才是立国之本。当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也称国学,虽然“国学”一词早在古代就有了,但在晚清时是相对西学而言。同时代兴起的名词有:中医称国医,中药称国药,中国音乐称国乐,中国画称国画,都是相对于西方传入的同类型的文化而言。国学的具体内容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的经典,所以国学也就混称儒学。所谓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为《乐》经早已亡佚了,所以六经变五经。唐代曾细分为十二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孝经》、《论语》、《尔雅》,到了宋代,理学家把孟子的地位提高了,列入了“经”的行列,成了《十三经》,又将《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朱熹写了一本《四书集注》,成为官学,与主要的五经合称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士子必读的书。两千年间研究儒学者代有其人,研究成果史不绝书,派别林立。若大而言之,儒家有经古文与经今文之区分;有汉学与宋学的争辩。有时候不仅是学术的论争,同时也是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五四”以后,胡适于1919-1933年间发表了许多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章,在学术界举起整理国故的旗号,提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就是国故学,简称国学”。“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范围非常广泛,但有个核心,无可争辩的核心是儒学,另者因为在西周时期的贵族王城、诸侯的国都均设有最高学府称为国学,在此学府中的教学内容与儒学基本相似,故儒学也统称国学。□国学的衰微与曲折发展儒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两汉汉学、魏晋玄学、隋唐新经学、宋明理学、明清汉学,经历了儒、道、墨、法四家之争,儒、佛、道三家之争,互相排斥,互相渗透融合,还有长期的内部纷争,如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产生的思想分歧。加上政治因素,在不同时期或促进儒学发展,或坠入长期的衰微。但是只有到了近代,儒学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惨败,洋务派苦心经营之洋务成果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有识之士深感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莫不弃走呼号,寻求救亡之策。他们研究西方之所以强,中国之所以弱的根本原因。认为儒学之祸“始于学术,终于国家”。汉学“无用”,宋学“无实”,都不是“今日救弱扶贫之用也”。他们提出:“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要救亡必须学西学,学西学不能像洋务派那样学法——“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而必须学西方“以自由为本,以民主为用”,这是个根本问题。中国的儒学从来就不谈自由、不讲民主,要救亡,要学西方,要自由民主,必须反对儒学。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士子们不必靠熟读儒家经典去猎取功名,儒学从此门庭冷落,市场大大萎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皇帝没有了,“君为臣纲”,和五伦中的“君主”一伦失去依托,三纲剩下两纲,五伦只有四伦。吴虞说:“二纲四伦尚摇摇摆摆,立不住脚”。尽管“民国”徒有其名,但在民国初年还是出现前所未有的民主气氛,如多党并存的制度、议会制度、报刊开放性言论都是对皇权专制和儒学一统局面的否定。当然,否定儒学封建作用的实质行动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儒学,形成强大的社会潮流。这个社会潮流是晚清以来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的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对康有为锐意提倡的“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进行猛烈地抨击,从经济生活方面说明孔孟之道已不适应今日社会,认为任何事物或观念,只要它是反民主、反科学的,那么“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见《青年杂志》创刊《敬告青年》)”。胡适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一大批民族文化遗产经过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整理而重放光彩。比如经学,由于内容过于广泛,过去的学者皓首穷经,也只能是个“通才”,经过科学方法重新研究整理之后,除经学史之外,还产生了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等国学小识纵横谈文/罗耀九58社会观察新学科。过去被士大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古代戏曲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得到很高的评价,称为文学的正宗。鲁迅校勘或辑录的古籍十九种,写了二十二篇序跋。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都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做出有价值的研究,他们决不是简单的、盲目地否定中国过去一切国学。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提高的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他们都衷心地欢迎。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成了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当时中国已经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它需要发展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民主,可是国学是自然经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为自然经济社会服务的,要使它能为商品经济社会所需要,必须经过改造。所以改造国学便成为学者的头等大事。陈独秀曾很明确地说,新文化运动反对的仅是孔学中与自由、平等等现代观念不相符合的部分,并不反对儒学的精华部分。胡适说:“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他们要把两个源头的潮流汇合成中国的新学说,半个世纪以来,这种中西结合的信条被中国学术界主流视为圭臬。应该说,从五四运动以后,经历了多次的论战(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古史辩的论战,新儒家与实证派的论战等等),国学的内涵已经不同古代,它不再是纯粹的土生土长的国故。□国学名称何时终结?20世纪以前的儒家学者都希望自己是个“通才”,秉承“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传统观念。儒家大师对经、史、子、集都是博学宏通。但是自20世纪开始以后“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各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序)。中国学术开始以西方人文科学的学科分类为范式,逐步形成“分门别类,各为专家”的现代学术系统,即使是研究经学儒学也不例外。中国的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中国的人文学科便有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著名的国学大师也只能专一门或二门学科,将历史上的儒学、经学分门别类地纳入专题研究之中,作为学术思想资料。过去以儒学为精神内核的通人之学——国学,也变为专家之学,成为哲学或史学的一部分,“国学”已不能广泛地统称一切中国学术。“国学”的名称已经成为历史文物,进入博物馆了,它的内容则可分门别类供后人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化。近年来,“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从大学开设国学试验班到现代私塾的悄然萌芽,从“淑女学堂”的出现到成人礼的风行,从国学博客圈的开通到国学大师的评选;放大到国际背景,有全球联合祭孔、孔子学堂在不少国家建立、对外汉语成为热门专业��“国学热”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诸多怀疑和思考。这里边有多少是真正的文化传承,有多少是商业噱头,又有多少是虚荣和从众的心理作祟?纵观当下,“国学热”有两种趋势:要么成为一个能够自动生财的聚宝盆,只要能与国学沾点边的,都拼命往里塞;要么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在某些拥趸看来,国学大概是跟时尚联系在一起的。□“国学热”孕育“新解读”市场2006年,中国进入古典“新解读”时代。北师大教授于丹评析《论语》,受到超乎想象的追捧,作者如果署名“孔子”无人问津,换成“于丹”就洛阳纸贵。“学术超男”易中天品咂《三国》,千人排队抢购,原来出版的“品读”系列也“同搭直升飞机”热卖了。“80后”女作家安意如的诗词评赏系列“漫漫古典情”一路走红,短短几月出书四册,纷纷加印几度断货。关于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本是不眠之夜的灯火如豆、清酒一壶,一经安小姐的宠幸,变成了读者桌上的饕餮大餐!在诗人难当、诗评难做的今天,安意如幸运地赶上了这股被大众选择和被文化需要的“复缺乏精神的“国学热”文/孙小韵北大哲学系开办国学班,企业老板交2.4千元学国学Humanities人文印象
本文标题:国学小识纵横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