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国学导论(讲授提纲)薛新力绪言一、何谓“国学”1、“国学”概念出现的背景。2、从“国粹”、“国故”、“国故学”到“国学”。3、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或“一国自有之学”,是在一国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2济、社会等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学问,这个“历史环境”当然包括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1、爱国—立国、强国《左传》:“国于天下,有与立焉。”立国的基础是什么呢?章太炎:“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强国四要素:3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水平高、文化有吸引力。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更加要求文化具有民族独特性。2、人类文明转型的需要原始文明(采集狩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轴心期文明与文明的转型。中国的轴心期文明在春秋战国基本形成,完成于汉代。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最典型的东方理性主义,而当下人类文明转型最需要的就是理性精神。43、自我完善知识的自我完善人格的自我完善三、我对学习“国学”的态度1、反对“国学无用”论2、反对“国学万能”论3、坚持“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原则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流变一、秦、汉之际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孔子删订六经、司马谈论六家要5旨、《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之关系。国学经典导读:《汉书艺文志》(《七略》之六略三十八种)辑略:六略之总最,大小类目意义,秦汉学术源流(总序、大序、小序)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陆贾、孙卿、杂赋、歌诗。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6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不足一类的少量书则附入性质相近之类,如史书较少则附入“春秋”)二、魏晋以降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七略》与四部互竞时期: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郑默《中经簿》与荀勖《中经新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三、清代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7国学经典导读:《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四十四类九十四目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8史评。子部:儒、兵、法、农、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第二章国学方法论(义理、考据、辞章)国学习惯上分为义理之学、考9据之学、词章之学,有人把这叫做“国学的分科”,分科即分支学科。其实这分支学科的划分,依据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义理、考据、词章实为研究国学的不同方法。戴震《与方希原书》:“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义,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曾国藩《家书》:“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10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第一节义理之学一、义理之学重在探究阐释文献的思想意义。二、“义理”之名见于汉代(汉刘向《晏子叙录》:“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义理”之实则可上溯到先秦,至清代始有“义理之学”一说。(《四库总目》之《四书提要》:“盖考证之学,11宋儒不及汉儒;义理之学,汉儒不及宋儒。”)在“国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义理”的传统,贯彻始终。《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辞”和“志”,即语言和思想,是对应的,互为表里的。魏王肃《孔子家语序》:“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焉。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唐代韩愈卫道,侧重性理,对宋代理学影响很大。宋《二程遗书》第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12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朱熹《答江德功》:“意句俱到,不可移易”,意即“义理”,句即字句。认为“义理”居“宏纲”,“文义训诂”居“微细之间”。金王若虚,考据家,但亦重义理,其《论语辨惑序》说:“解《论语》者不知其几家,义略备矣,然旧说多失之不及,而新说每伤于太过。”《著述辨惑》:“宋人解《书》,惟林少颖眼目最高,既不若先儒之窒,又不为近代之凿,当为古今第一。”认为“太过”与“凿”危害更大。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即是所谓道,心体13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排斥考据。宋濂《六经论》:“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理者也。”杨慎《谭苑醍醐自序》:“学道可以忘言乎?语理可以遗物乎?”清戴震《与方希原书》:“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章学诚《与汪龙庄书》:“近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三、传统义理学之两大类别(科学的义理学与非科学的义理学)1、非科学的义理学:因主观附会14或客观失误而曲解文献原意。《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对立面互相转化,事物变化的不可预知,只能消极顺随。《韩非子﹒解老》:“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孔墨亦借尧舜之道发挥。陆九渊《象山语录》卷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宇宙便是吾心,吾心15便是宇宙”。“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用主观附会探求义理。2、科学的义理学:实事求是阐发文献原意。前所引王若虚戴震《疏证·天道》:“舍圣人立言之本指,而以己说为圣人所言,是诬圣;借其说以飾吾说,以求取信,是欺学者也。”《古经解钩沉序》:“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志。”《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16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三者合于一”。第二节考据之学一、考据即考证、证实、考核证据。考据学亦有称朴学,或称制数(见前引戴震语)。分专考名物制度的“考证学”,专门考文字训诂的“小学”,以及专门考证书籍源流真伪的“文献学”。二、中国考据学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先秦孔子“无征不信”的考实之学,其17后汉代的古文经学,汉唐的注疏之学,宋明与理学、心学相对的“考据”之学,至清代集考据学之大成,达到高峰。三、考据之学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厄。”四、清代考据学1、清代考据学的分期:18第一期:清初顺康两朝,“汉宋兼采”。第二期:清中期,以乾嘉为主,雍正过渡,此时期为考据学高峰。第三期:道、咸、同至光绪二十五年,今文经学复兴,以考据为主要方法的古文经学其地位、优势受到挑战和冲击。第四期: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研究,考据学对象内容更加丰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清代考据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小学为中心,为主要内容。(1)清代考据家多精通小学。(2)清代考据学以小学成就最高。19(3)小学成为考据学中最重要的方法。3、清代考据方法之一斑——戴震的治学方法(梁启超所概括)(1)凡建立一个主张,必须依靠证据。(2)选择证据,以时代为标准,时代越古的证据,就越认为可靠。(3)孤证不能建立确论:其无反证者暂时保存之,得有续证则渐又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抛弃之。(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都认为不道德。(5)最喜欢集合许多同类的事项,作比较的研究,而探寻其一般的规20律。(6)采用旧的学说,必须明显地引用,反对暗中偷用。(7)彼此见解不同,尽量发展争论,弟子也可以驳难本师,被批评者并不生气。(8)论争以本问题为范围,采客观的理智的态度,对于对方意见亦同样尊重,反对谩骂讥讽及牵涉题外。(9)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10)文体主张朴实简洁,反对啰啰嗦嗦。21第三节词章之学一、词章之学包括诗及古文两个主要部门,其次有赋、词、曲、骈文等。大体即今之“文学”(但小说戏曲在古代不被重视)。二、“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近乎“诗言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云云(如桐城派古文即以“载道之文”相标榜)。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阐释发挥“义理”,或如今所称“用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把握世界”,强调一种依托形22象,诉诸感性审美的方法。三、词章之学,代有所尊。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第三章经学概说23一、经与经学“经”最早有“经维”即“经营”的意思。孔子删订六经后,赋予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成为万世不易的圣经法典,易、书、诗、礼、春秋等这几部书就被称为“经”。所以“经学”既有“经世之学”的含义,又指解释、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至于经学的兴起,今文经学派认为起于孔子删订六经,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起于西汉初。二、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五经: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因《乐经》已佚,尚存《易》、《书》、24《诗》、《礼》、《春秋》五经。六经:五经加上《乐经》。七经:东汉于五经外增加《孝经》《论语》,合为七经。九经:唐代以《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九经”。十二经: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国学”,这十二经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三经:宋代将十二经加上《孟子》一书,即为十三经。25三、经学的派别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这是汉代经学的两大派别,其区别始于写定经书的文字不同。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故称“今文经”,注释传授今文经的就叫今文经学。武帝末年,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先秦文字即所谓“古文”写成的《书》《礼》《论语》《孝经》等,西汉末年又发现古文写成的《春秋左氏传》等,这就是所谓“古文经”。所据不同,解说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引申发挥,不重经文本义;古文经学则重文字训诂,名物考据,重经文的本义。这就是汉代的今文经学与26古文经学之争。2、今文经学盛于西汉,古文经学盛于东汉。西汉的今文经学讲阴阳五行,讲灾异,讲谶纬等;古文经学则反对以此解经,主张讲求实学,重名物训诂,学风较朴实,但往往又流于繁琐。注意“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和《国语》中。即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当时的“金”指铜和锡,由矿石成为“金”要加冶炼,这一哲学思想建立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上。关于“谶纬”。这是谶文与纬书的合称。谶文是方士所造的迷信语言,纬书亦是迷信神学解经的书。谶文多27托名天帝或神怪,纬书则托名孔子。谶纬之学兴起于西汉,流行于汉代今文经学中,其核心是宣扬天命,用天命来论证皇权的合理性。3、汉学与宋学汉学指东汉古文经学,不包括西汉的今文经学,因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后,今文经学日趋衰落,至东汉古文经学取得了主流地位,其流裔为唐代的义疏。至宋,一反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宋儒发挥“性命义理”,删经、改经断以己意,其在方法上与西汉今文经学一脉相承,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性理之学”,即所谓“理学”,世称宋学
本文标题:国学讲授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5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