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格式.doc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格式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文献综述范文篇一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由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征,民俗文化的创新只有以特定的民族和国家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为根基,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充分吸收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才能推进文明进程,使自身根深叶茂。一、概念的界定(一)民俗和民俗文化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赵得利在《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中给民俗得定义是: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二)民俗文化的功能陶立璠在《民俗学》中把民俗文化的功能归纳为,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而对这种功能分类稍有不同的是,王娟在《民俗学概论》中将前面提到的历史功能改为心理功能。如“传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题都是关于战争、寻宝、冒险、礼仪等内容的,人们讲述传说是为了表现祖先们在这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后人们会因此而具有一种荣誉感,人们为自己的祖先而骄傲和自豪。传说可以激励后人更加努力。[7]王海霞在《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中指出:我国民俗在历史发展中以及当今时代都具有以下功能:具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平和地消解矛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民俗文化的特色陶立璠在《民俗学》中给民俗文化赋予了它的特色(点):集中性、地域性、民族性、约束性、传承性以及变异性等。张巨成、刘荣在《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中指出,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主要表现在:农业性、宗法性、宗教性、儒学、区域性以及民族性等特色。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欢度春节的一套民俗程式:送灶神、大扫尘、购年货、做新衣、守岁、贴春联、挂门神、接财神、放鞭炮、拜年等等,剔除俗信,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涮锅碗、搞卫生、多玩耍、购物、饱口福,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人们逐渐树立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社会道德风尚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正在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这些都表明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民俗文化正在形成。我国民俗文化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过程闪耀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芒,显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同时,中华民族又善于摄取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先后与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不光是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三、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赵得利在《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中指出,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一部分民俗文化在我国正经受金钱至上等风潮的误导,向经济转型期特有的文化误区走去。事实上,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囤积了许多问题。(一)保护力度不够针对民间艺术消失速度加快的现象,我国政府以及地方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只是保护力度还嫌不够,部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王海霞在《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中阐述道,以民间艺术为例,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当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变革时期,最先遭到毁灭和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不见经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工艺、美术、歌舞、音乐、戏曲等等。我们也经常听到学者在哀叹:某某老房子被拆了,某某古建筑被毁了,某某手艺失传了,某某风俗消亡了。我国民间文化的现状,确实很让人担忧。近年来上海的整体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虽然有所加强,但对部分民俗文化资源还存在着管理不善的现象,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80年代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搜集编写的民间文艺集成资料,因为集成办公室的撤销而无人专管,损坏、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另如一部分民间博物馆缺乏专业馆藏知识,陈列的房屋又大都简陋狭小,因此藏品也经常有损毁、流失情况发生。至今上海还没有建造起一个大型城市民俗博物馆,更没有建造起一批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性民俗博物馆。[8](二)保护方式不完善《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一文指出,尽管博物馆保护的只是一种固态的文化,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方式。深圳的民俗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以及山西乔家堡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河边民俗博物馆收集、整理、陈列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对于特殊的民俗文化要用完善的保护方式。民俗博物馆不但保存了部分民俗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够部分地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例如:洛阳民俗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六十多万人次,在展示民俗风情,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博物馆毕竟只是一种静态保护方式,而民俗文化则是活的、流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博物馆显然不能满足我们保护民俗文化的需求。[1](三)开发不合理民俗旅游资源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与频繁交往,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2]当前这种破坏表现得比较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伪造刁统菊等人在《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中提到,民俗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资源去开发,就难以避免个别地方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而想方设法造假,制作一些毫不存在的民俗事象来欺骗游客。如果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那么盲目建设就不但可能发生。民俗风情乱编乱造。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例如,传统的民间习俗和节日庆典,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被压缩、删除,而不再按传统规定的时间、地点举行,或者经过生搬硬套、随意拼凑而形成所谓神秘民俗。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很迅速,并且城市化进程较快,但是我国的一些边远地区和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仍然保留着传统质朴的民俗文化,如江苏昊江同里镇、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喜洲城,都是现存的很完整的民俗文化的保留地,这些地方所具有的真实的、活生生的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旅游者真正感兴趣的,也是颇具吸引力的民俗生活文化的整体展示。2.毁坏刁统菊等人还指出,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也有几种不同的现象,如有的地方,以民族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行“捐献”,结果是游客大呼上当,损害了民俗旅游乡土性和古朴性的特色。一些餐厅为了吸引游人,不注意演出质量,随意表演一些民族歌舞。民俗婚礼表演以参与为名,让游人与穿着民族服装的女性从业人员举行“婚礼”。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一文中指出,一些旅游硬件在开发之后也遭到严重损坏。山西平遥的古建筑被破坏了,周村在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之后也面临了同样的情况。耗资约两千万元于2003年5月建成的河南新安民俗文化村,开放到如今才两年时间,许多设施却遭到了摧残性破坏,村中景点之一“百业兴隆中”塑像全部被毁致残。民俗旅游开发部门需要彻底反思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3.同化《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一文指出:民俗旅游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异地民俗文化相对于本地民俗文化来说具有独特色彩,异地民俗的丰富性只有到了异地才能够感受出来。但是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民俗文化出现了同化的现象。一件民俗旅游纪念品,大家随处都可以见到,民俗旅游产品的单一仅仅是地方特色泯灭的一个例子。民俗旅游与其他的旅游形式比如风景旅游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前者更强调旅游者和对象的互动。这种互动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在现场的互动,又有关于双方社会文化的流动。随着外来社会文化信息的增多、延续,旅游目的地文化就有可能被同化。我国许多旅游地的民俗风情实际上早就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在那些少数民族旅游地,民俗文化正在慢慢被同化、异化甚至消失。[12](四)民俗精神淡化邵长波就《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提出,民俗是历史,是传统的表现;时尚是现代,是当代的潮流;时尚与传统是矛盾的,对传统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许多人指责、抵触外来文化,但也不乏越来越多的人淡化本地的民俗文化,过分追求、崇拜外来时尚文化。四、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建议像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样,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也有两重性。《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提出,传统的民俗文化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它的优点和缺点,正面和负面不是分别放置可以简易取拿的,而是杂糅在一起,难分难解。想要全面否定和彻底抛弃传统文化,不但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世袭的民族心理。鉴于在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搞好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那么该如何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成为当务之急。(一)搞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尘灰在《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中指出,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能随便地保存下来,或者移风易俗。对待传统的民俗文化,无论其形式如何变,核心精华都应该保留。陈正平在《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中指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格式.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60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