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元代文学绪论——《鲁迅全集》第六卷109页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元朝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06-1234);第二阶段,统治中国北方时期:由灭金至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34-1276);第三阶段,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由灭南宋至明王朝建立(1276-1368)。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的130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事的文学创作。绪论参考书目:[1]白寿彝.中国通史·元代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4]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一、元代文学背景作品work宇宙(社会)universe作家artist读者audience艾布纳姆斯《镜与灯》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宇宙。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元代建立,国力强大,疆域空前。民众视野开阔。本部疆域:包括蒙古国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清]魏源《元史新编》(一)社会背景:特殊的政治形势使戏剧等通俗文学活动活跃。元代国力强盛,没有边患,老百姓很少服兵役,各国都来朝贡。大国气象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马致远《中吕·粉蝶儿》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贯云石《双调·新水令·皇都元日》2.严酷的民族政策下,民族压迫严重,通俗文艺成为民众解脱的手段。人分四等(5000万)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西夏人西北各族,各种西域的商人长江以北原来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人等原南宋的汉人200万压迫表现《元史·刑法志四》: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徵烧埋银。汉人不准拥有刀剑武器,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汉人打死蒙古人要抵命,蒙古人打死汉人不需抵命,只要给“烧埋银”就行。怯薛(护卫军)出仕、吏员出职、荫叙承袭元代选官主要途径文化水平低,统治水平不高政府官吏贪腐,统治机制松懈,社会流氓横行。民族歧视批判“有权势的无赖”——“衙内”3.文化政策特别宽松,促进了戏剧等通俗文艺的创作与欣赏活动。(元)孔齐《至正直记》(宋遗民梁栋作诗)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礼部判决:诬告: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此限。——《大明律》明代干预文艺创作关汉卿写作、上演《窦娥冤》未遭迫害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消解神圣、粪土权威时代文化环境宽容,没有文字忌讳原因:(1)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不太懂得意识形态控制对于巩固专制政权的重要性,对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等不太敏感。(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2)帝王都有一种维持仁慈君主形象的期望值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童昏暴谬之主。而又内无宫闱阉宦之蛊,外无强臣夷狄之扰,其肃清宽厚,亦过于汉唐。——[清]魏源《元史新编》君臣之间,唯知轻典之为尚。——《元史·刑法志》元代统治者喜欢表现宽仁慈厚而不搞严刑峻法1.中原礼制文化受冲击,尚武、享乐文化盛行:特权阶层能歌善舞。《蒙古秘史》:蒙古人欢乐,跳跃,聚宴,快活。奉忽图剌后,在枝叶茂密蓬松如盖的树周围,一直跳跃到出现没肋的深沟,形成没膝的尘土。(宋)赵珙《蒙鞑备录》:“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等弹大官乐等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元时人多恒舞酣歌,不事生产。”(二)欣赏者异族入主中原,带来空前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培养了诸多观众。2.富有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崛起,文化消费的要求高,迫切需求高水平的杂剧艺术。以功利诱天下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富裕的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元]杨维祯《盐商行》: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泊。商业发达城市很多:北方,大都为中心:南方,杭州为重点:“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百十里街衢齐整,万馀家楼阁参差”。——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泉州——东方最大的商港。至元通行宝钞马可波罗像《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3.瓦肆、勾栏的出现,为元杂剧及其他各类伎艺的演出提供了场所。瓦肆,也称“瓦子”或“瓦市”,“易聚易散”之义——即日出市集,日中瓦解。瓦肆中的门头(或摊位),均以栅栏间隔——因称勾栏,或以布棚遮盖——称为邀棚。1.统治思想的多元化,不再独尊儒学。佛、道教、伊斯兰教等都得到发展。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新道教——全真教。孔子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程朱理学成为官学。(三)创作主体:特殊的统治政策与多元的统治思想,造成儒生的特殊际遇。2.汉族知识分子受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蒙古人为把持政权,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元代的科举元朝建立后近八十年中,几乎停止。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重新恢复了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但50年中只考了7次强调经学,取消诗赋重实用的民族性官学:程朱学说及朱熹四书集注为考试标准本类别资格考题名额右榜蒙古人、色目人易多左榜汉人、南人难少3.儒生为生计和发挥才华,成为“书会才人”。根据市民阶层需要,创作演出杂剧。他们结识并认同了同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艺人(即杂剧演员),组成了书会——书会里的文人便被称为“书会才人”。市民阶层有钱,需要杂剧消费元代儒士有艺术才华,需要钱维持生计买卖关系必须根据市民阶层的喜好来创作杂剧(元)臧懋循《元曲选序》: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北曲盖辽金北鄙杂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日用。——徐渭《南词叙录》戏神李隆基元戏曲演出壁画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南宋遗民郑所南《心史》儒生的幸与不幸?贾平凹《废都》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余阙《贡泰父文集序》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臧晋叔《元曲选·序》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特别是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余阙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儒生不幸文坛幸,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创作的创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贾仲明吊关汉卿: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止,其间约134年。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1.元杂剧兴盛2.元散曲繁荣3.诗文创作丰富作品(存目):600余种;作品(有剧本流传):162种别集流传:张养浩、乔吉、张可久、汤式(明永乐年间去世)隋树森《全元散曲》: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全元文》:作者3200余人,作品35000多篇,字数2800万左右。《全元诗》(将刊):诗人4000多个,诗约12万首。繁荣;叙事文学杂剧引领元代文学发展,抒情文学诗词文退居二线。4、小说取得突破话本小说(即白话小说)自宋代出现后,到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今天仍然将“宋元话本”并称,便可见元代话本小说的重要性。尤其是流传至今的一些长篇讲史话本——如《三国志评话》之类,都是元代出现的。说经类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刊于元,近年发现了元刻小说类话本《红白蜘蛛》的残页。话本小说的流行引起了文人创作兴趣,元末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明代又进行了进一步加工。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三、元曲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关于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数量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存目)。据明代臧懋循《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但其中有些是明杂剧。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臧懋循《元曲选》王季思《全元戏曲》《全元戏曲》是由以中山大学老中青三代学者为核心力量,耗时六年整理出版的元代戏曲总集。全书十二卷,杂剧八卷,南戏四卷。主编者王季思先生,是我国元杂剧特别是
本文标题:元代文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74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