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完整版)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地理篇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傅贵刚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悄然发生转变:注重三维目标落实,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道,注重课程指导,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情景创设。随着课改的深入,在欣喜之余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去关注,思考和解决。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并经常探讨的问题:(1)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矛盾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由于义务教育中只在七、八年级开设地理。况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一是师资所限,二是重视不够,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所以很多初中地理科的开设形同虚设,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失,与高中地理衔接不上。加上有些地方初高中地理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我们可以预见,在即将开设的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教学中,虽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其涉及的区域地理知识只作为案例素材,而不作知识、能力要求,但知识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初中地理知识的缺失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初中部分知识,这又使我们的教学时间更显不足。(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过去,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而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只是对学生能力达标的一个表述,而为达此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没有明确阐述。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引起了课时与内容的严重矛盾,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3)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差异引起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只是能力要求,把一些基本要求列成“标准”,而对于如何达到或实现此“标准”没有列出,这也为“一纲多本”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编写时,为达到“标准”的要求,都需要选择一定的知识做铺垫,即“搭桥”。这样,就出现了同一“标准”下,不同版本所选取的知识铺垫不完全相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与呈现方式都有较大差异,给教师在如何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上造成了较大困难。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把握不住课程的具体要求,对于按新课标要求能否适应高考心存疑虑。从稳妥出发,教学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与课时的矛盾。(4)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的矛盾不追求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注重基础性,地理课程选择了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起基础作用的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如必修1“自然地理”模块,课程标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以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为中心内容,对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知识作了较大简化。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不求系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教师广泛的争论和探讨。课程标准中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课程标准的这个特点既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这无疑需要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事实与原理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为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不少教师在实际上拓展了教材的知识内容。课程标准的这个特点又反映出其“标准”的弹性,这为教材的编写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不同版本所列举的图表、案例可能完全不一样,也就更容易引起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弹性”。我们感觉新教材(中图版)中活动偏多,占用课时太多,课时内难以完成。从实际教学看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提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没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合作学习有形式,没有实际收效。“探究”和“合作”存在低效化,形式化问题。另外,教师还没有很好的运用评价机制,过程评价流于形式,存在以成绩包容一切的作法。再就是教辅资料与新教材不配套。教材内容新颖,教辅资料习题存在超课标,超教材,内容陈旧等现象,教辅资料中新旧知识体系混杂,使用很不方便。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一、学习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校本研究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1)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读书,预习,提出问题要求,提出有困惑,有意义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起“问题意识”。(2)创设问题情境。其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其二,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争论。其三,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的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4)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5)设计关注差异的学习形式。从不同的学生层次,从不同的学生角度,安排难易适中,有梯度的练习活动与问题,使不同的学生有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问题。这样,大部分学生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主学习,并有进步和发展。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倡导教师集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针对教材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以及教师个体难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并在课后集体反思,说出得失,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这样可以把个人教案优化整合,保证讲准知识要点和延伸度,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1)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反馈评价内容等。其中应把备课标即研究解读课标作为重点内容,应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梳理知识脉络,把握教学的方向。(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是不可割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教学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优势,凝聚集体智慧,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注意不要把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这是关系到高中课改成败的关键之一;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4)搞好教学诊断,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要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做到基础知识堂堂清。同时要做好教后反思记录,凝练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反馈,不留死角。在每章内容结束后,要做好单元知识测验和评析,测验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地理课堂变为学生探究知识、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同时,校本教研制度化,系列化,专题化研究要赋予新内容。以教研组为基础,发挥文科综合优势,以备课组为展示平台,具体实施。校本教研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1)新课程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2)研究每条课程标准所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具体的内容标准;(3)比较同一标准下,各种版本教材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另一方面,要研究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策略二、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晰本节课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怎样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会画,会写,会指出,会分析,还是会比较,分析,迁移,应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必须描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本节课“亲历”“经验”那些具体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体验,审美的陶冶。学习目标还要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生命意识和地理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等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都是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教材的深度,难度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有依据,才有章可循。策略三、合理选择内容,优化整合资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要通读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整体体系准确把握“三点一线”。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主要线索。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时间能力,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容量。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网络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关注、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策略四、创造性地开展,实施教学中的活动。新课程主张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如地理新课程每一章都有课题,都是运用章节知识解决应用、拓展、熟悉、分析一定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还有探索、阅读、思考、案例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好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活动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所区别,由于课时紧张,不可能所有的活动都在课堂开展,需要教师对活动进行删减,合并,修正和补充,关注活动的探究性,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其一要有合作目标。在合作之前,学生应该清楚合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从而做到小组合作有的放矢;其二,要形成合作机制。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保证成员平等参与,共同承担学习责任,让“人尽其才”。其三,要教师参与合作。教师要平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认真看,仔细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合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控与评价。策略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加强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研究教师要慎用否定语言进行评价,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评价的激励作用。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及时灵活的处理纠正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科学,辩证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正误观。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学业评价,应遵循学科实际和教学实际,力求公正,公平,易操作。例如我们在地理学科评价中学科成绩和过程分别占60和40。平时的作业、参与活动的态度、效果等,既有小组、自我评价,还有教师评价。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评价比例可以设为5:5。策略六、处理好高考和课改的关系,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最终要效应在高考选拔上,以备课组为责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狠抓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以新课改三性内容(课程内容基础性与高考科目全面性;课程内容时代性与高考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选择性与高考选播竞争性)促进新高考、新课改的和谐与发展。首先要认真开好教好必修课程。关注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其次,要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
本文标题:(完整版)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79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