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学习是一种信仰22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第一节《呐喊》与《彷徨》:开创现代小说启蒙主义的精神传统一、鲁迅的思想与创作1、鲁迅启蒙主义的创作思想鲁迅认为中国要真正摆脱落后于西方的危机状态,必须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而文学则是启蒙的重要工具,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启蒙主义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关心“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也同样使鲁迅十分关注启蒙者的命运。鲁迅的小说为现代小说开创了启蒙主义的精神传统。这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闲书”的传统角色,也避免了现代小说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启蒙主义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关心“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也同样使鲁迅十分关注启蒙者的命运。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1、中国作为乡土社会的特点中国被称为“乡土中国”,主要是一个乡土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历史与财富的创造者。2、农民作为文学主要表现对象的意义鲁迅小说最富于人民性的地方,就是里面首次出现了生动深刻的农民形象。农民形象自古以来在文学艺术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从这一背景考察,便可发现鲁迅把农民作为文学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史意义和思想史意义。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也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得形象这类人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分三类:(1)贫苦农民和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药》中的华老栓、《风波》中的七斤、《故乡》中的闰土、《阿Q正传》中的阿Q等。(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守节而苦,《祝福》中的祥林嫂则为没有守节而受到残酷的肉体和精神惩罚。(3)下层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牺牲品。4、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祝福》以勤劳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为主角,写了一出平凡而悲惨的社会悲剧。5、简析《阿Q正传》对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阿Q正传》:是鲁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阿Q是鲁迅塑造的人物画廊中最为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对整个国民性的针砭。(1)扭曲的精神世界(2)动物般退化的生命状态(分析阿Q的生命状态)(3)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收者与卫护者三、看客1、分析看客的形象(看客群体)(1)看客以“看”的共同爱好暂时聚合成一个有荒诞意味的群体,鉴赏、咀嚼、玩味和吞噬被看者的灵魂和肉体,显示比狼更凶狠的本性。除对不幸者的赏玩外,看客们也把革命者的悲壮牺牲作为赏玩对象。(2)看客形象的塑造,既包含鲁迅对看客们的鞭打与愤怒,又包含着他对觉醒者、启蒙者悲惨命运的同情与思考。第二节《故事新编》:向历史寻找精神资源一、鲁迅思想及创作1、《故事新编》的篇目及每篇小说的创作年代《故事新编》共收入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前期:《补天》作于1922年,《奔月》、《铸剑》作于1926年。后期:《非攻》作于1934年,《理水》、《采薇》、《出关》、《起死》作于1935年年底。《补天》原名《不周山》,是根据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写成的,创作意图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2、鲁迅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在《故事新编》中的反映)鲁迅的历史小说以192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补天》、《奔月》、《铸剑》,后期作品有《非攻》、《理水》、《起死》、《出关》、《采薇》。鲁迅前后期思想有变化,小说在思想倾向上也有所不同。前期小说,受鲁迅当时那种启蒙者孤独心态的影响,或表现战士落寞、孤独的处境,或表现战士在孤独中仍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复仇精神。后期小说,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主体的伟大力量有了新的认识,从发扬民族自信心角度发掘传统文化中光辉的一面,歌颂大禹、墨翟这些自古就有的“中国脊梁”式人物。同时,对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所代表的消极面进行无情批判,以起到针砭现实、激浊扬清的作用。二、《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及思想1、简析鲁迅本人的思想情绪在《奔月》中的体现《奔月》写的是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悲剧,小说写的是羿射九日、拯救苍生后的日常生活悲剧。拜他为师的徒弟在自以为学会他的技艺后用安检暗害他;妻子嫦娥希求他的声望名誉,在他射完豺狼虎豹而只能用“乌鸦炸酱面”糊口时,偷吃他的长生不老药独自飞升到月亮上。第三节新形式的创立者:鲁迅的小说艺术一、茅盾对《呐喊》艺术上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现代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体式,其迅速发展与成熟,和鲁迅的创新、示范分不开。二、鲁迅小说艺术成就及特点(一)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全知叙事。1、分析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都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叙事与抒情相互交织在一起,以叙事而兼抒情,打破了小说只可“讲故事”的古老传统。33学习是一种信仰2、简析鲁迅第三人称叙事小说的心理分析特点鲁迅小说中采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有《白光》、《高老夫子》等。《白光》除了最后一段,全部是通过陈士成的视角进行叙述,小说成功地展示了陈士成落榜后狂乱的心理世界。例如对陈士成落榜后回家路上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可以说把陈士成的灵魂都描画了出来。《高老夫子》中,作者通过高尔础的视角展开叙述,把高尔础上课前的慌怯、课堂上的手足无措、课下的恼羞成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3、鲁迅采用纯客观叙事与其讽刺艺术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客观叙事当中,叙述者只是客观地记录人物的外部行为动作,人物之间的对话,而对这一切不做主观评价,更不进入任何人物意识内部做心理分析。《示众》、《肥皂》、《起死》都是纯客观叙事的范例。《示众》中只是呈现了示众场景,展现看客各种各样看的行为,没有进一步心理分析,然而纯客观的呈现却恰到好处地达到了讽刺、鞭挞看客的效果。《肥皂》也只是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和外部动作描写,暴露封建卫道士四铭肮脏的内心世界。鲁迅采用纯客观叙事往往是为达到一种含而不露的讽刺效果。这方面直接受到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儒林外史》对人物的表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指的正是这种于不动声色的纯客观叙事中见针砭的讽刺艺术。4、《阿Q正传》的叙事角度《阿Q正传》是鲁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中,鲁迅使用全知叙事,他使叙述者“我”直接站出来,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公然对阿Q的种种行为进行评头论足,连带地把阿Q种种可笑的行为特征揭示出来。全知叙事也使叙述者能自如地转换时空,自由地出入于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同时,又可以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把视角随时限定在主角阿Q身上,把他更深层的心理意识揭示出来。《阿Q正传》的成功以及它的喜剧风格与它的全知叙事方式有着内在联系。(二)小说作品特色1、简析鲁迅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鲁迅的短篇小说经常用一种横截面切割的结构方式,开始使短篇小说有了自己的结构特点。《孔乙己》的故事不过是咸亨酒店中几幕生活场景的组接。鲁迅的短篇小说经常采用一种横截面切割的结构方式,从而使短篇小说有了自身的结构特点。中国古代的短篇小说对人物的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式,从纵的方面平铺直叙的讲述一个人的一生,鲁迅则注意视角的选择与运用,从某一角度进行恰到好处的表现。2、鲁迅小说塑造人物的艺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表现人物一般是直接表现式,从纵的方面平铺直叙的讲述一个人的一生。鲁迅则注意视角的选择和运用,从某一角度进行恰到好处的表现。如《孔乙己》,鲁迅选择一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表现孔乙己的一生,通过他看到的几幕生活场景,深刻表现出孔乙己可笑的性格和悲惨的一生,非常简短而意味无穷。这种视角的选择和限定,更为内在地决定了现代短篇小说的结构方式。3、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如《肥皂》、《示众》等。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如《离婚》。(3)叙事结构、以横断而切割方式体现自身结构特点。如《孔乙己》看客的场面。4、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全知叙事。(2)注意视角的选择和转换5、《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故事新编》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历史史实,使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严肃与滑稽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油滑”手法,鲁迅在借鉴传统丑角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油滑”写法。第二章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茅盾的《幻灭》在《小说月报》连载,这是他第一次以小说家的姿态亮相于文坛。此后《动摇》、《追求》等作品显示出这位“五四”文艺批评家在小说领域的非凡造诣。《虹》、《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作品相继问世,最终奠定了茅盾现代小说重镇的地位。茅盾在展示广阔的时代环境及社会生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成就也在于此。茅盾是“左翼文学的巨匠”。有些作品更侧重于表现动荡变迁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及情绪体验,心理分析成为茅盾小说最具艺术魅力的质素之一。第一节从《蚀》到《腐蚀》: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文本一、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及整体性思想内涵茅盾小说中称得上“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文本:《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短篇小说集《野蔷薇》、长篇小说《虹》、长篇小说《腐蚀》等。二、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具体作品分析1、了解《幻灭》的思想内容及心理表现,识记作品中主要人物《幻灭》描写的是大革命洪流中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行迹。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天真的梦想来到上海,想借读书以逃避污俗的社会。但喧嚣的上海并非绿洲,流言飞语不断侵袭求“静”的心灵。小说充溢着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如淋漓尽致地表现女性对青春易逝的恐惧感等。静女士是一个初步具有个性解放思想,而又未失东方女性恬静品性的女子,其人生追求的屡趋“幻灭”,既包含着大革命风潮对东方恬静境界的挑战,也包含着恶浊社会所泛起的渣滓对个性解放追求者的折磨。2、《动摇》中方罗兰的心理特征《动摇》中作者对方罗兰的心理剖析是这部小说的耀眼之处。方罗兰暴露在婚恋上的动摇心理成为他在政治上不坚定的合理性格基础。3、识记《野蔷薇》中的作品及各篇作品中的人物学习是一种信仰44《野蔷薇》集中的几篇小说,是茅盾1928年东渡日本前后创作的。4、分析“灵肉冲突”主题在《野蔷薇》中的表现《野蔷薇》中,《诗与散文》表现了青年丙面对高尚圣洁的表妹和青年寡妇两个女性,在情感与理智的纠缠下举步维艰的复杂心态。理智告诉他要摆脱桂奶奶的纠缠,但在已被他唤起情欲的年轻寡妇的频频进攻面前,他的抵抗软弱无力,一次又一次地宣告失败。茅盾对“灵之颤动”与“肉的盛宴”的表现尤为精细,青年丙恍惚不定、飘动摇曳的情绪构成了小说的基调。《莎菲女士的日记》、《沉沦》、《海滨故人》等都表现了时代青年在情感与理致的纠缠下举步维艰的复杂心态。《色盲》更具象征意味,主人公林白霜在“官僚阶级的叛逆的女儿”赵筠秋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女儿”李蕙芳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情感上的苦闷是时代苦闷的投影。5、分析《虹》中梅行素的心理特征1929年4月至7月,茅盾创作长篇小说《虹》,力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五四”到“五卅”)展现一代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小说中茅盾对梅行素心理的把握极为细腻传神,如表现梅女士在情欲方面的妥协;“同时对女性的本能的蠢动,也从最幽秘的处所扩展开来,
本文标题: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01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