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标准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课件
应运而生冷落蔚然大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萌发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导航部分导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时)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两课时学习导航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原因诸子百家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儒学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本质道家和法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百家争鸣”及其早期儒学一(1)“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百家:__________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春秋战国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阶层或政治派别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是:“非儒即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者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1)经济领域: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领域: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变化。(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民间”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5)大变革时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领主平民之有军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社会阶层:世袭→流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变迁孔子讲学图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百家争鸣”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4)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曾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被尊为“至圣”;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孔子——儒学的创始者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庙——杏坛历史与现实图片感悟1、政治思想:核心:“仁”(含义:即“爱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已复礼”(对自己)2、民本思想:3、教育思想:(二)、孔子的思想:知识结构实现“仁”的方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教育方式:首创私学“仁”与“礼”“以德治民”104、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三)深化探究——认识孔子创立的儒学仁爱人忠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像以古鉴今: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宽恕恭谦,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我读《论语》之仁仁爱人忠恕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为政,焉用杀?”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我读《论语》之仁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读《论语》之礼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目的: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就稳定了。读《论语》之礼思考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仁与礼的关系?“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仁者的叮咛仁礼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正名中庸•中庸——即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既不保守也不过分,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它是为人处世的方法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总结: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②孔子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反映的积极消极影响?思考一:综上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以德治民)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社会)(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具有进步性:C、有助个人修养(个人)思考二: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冷落?客观方面: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练一练(三)深化探究和认识儒学的现实意义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近年来,随着“儒学热”的掀起,各大学纷纷开设国学院,部分中小学将国学引进课堂,民间创办的国学私塾也日益增多。孔子在国内2005年11月15日沈阳皇姑区宁山路小学同学在上“国学”课的情景2006年9月23日广西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大学》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组建国学院。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孔子出国”2004年6月22日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2005年2月18日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至2006年9月,我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课堂。思考: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第二课时本课学习目标:战国的儒家思想家: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其道家思想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墨子及其墨家思想历史与现实一: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复习:百家争鸣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孟子的思想:知识结构1、政治主张:(1)“仁政”(治国)2、人性论:“性本善”论(社会)(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治国)评价: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3、价值观:舍生取义(个人,社会)(入世)①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提出了“重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民本思想)。(国家统治)②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智(伦理观)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孟子的思想:③价值观: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个人)(个人、社会)荀子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3、荀子及其思想主张: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其言论集为《荀子》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人性论:性本恶荀子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1)“仁义”和“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主张礼法并用4、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评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创立儒家学派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蔚然大宗二道家学说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孔子问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材料感悟: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哲学思想①万物的本源:个性修养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避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政治理念③:“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运动、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②逍遥的精神自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本文标题:标准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0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