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自学考试讲义:古文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二)
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来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而且,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淳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他思想上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由于陶渊明思想上的两个方面交互起作用,就造成了他在29岁至41岁当中屡仕屡隐,内心的矛盾斗争见之于其行事。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成就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陶诗的开创之功是唯一的关键。另外,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但对于一位杰出诗人来说,他的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就是一例。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以前二者成就为最高。《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在写法上,以纪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均有以少胜多之妙。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陶渊明还有韵文五篇。其中《扇上画赞》、《咏史述》两篇均为题咏;祭文三篇,而以《自祭文》为较有特色,表现了作者归耕不悔的心情。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元嘉诗坛一、元嘉诗歌新变南朝诗歌发展主潮,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新变原因: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儒、玄、佛并存,甚至在政权领域内儒学已占主流。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世族文人虽门第高贵但已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而淡忘了玄思。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新变的特点: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非常写实地模山范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另外,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诗体创作,如乐府、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而且注意对仗,出现大量对句甚至全诗皆对者。对于用典使事更是格外追求。二、谢灵运与山水诗谢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但刘宋政权用寒门掌实权,灵运一生不得舒其志,因此寄情山水以排遣。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他今传百余首诗作中,一半以上有山水描写,且以他当时的声望,带动当时的诗人也都创作了不少山水诗。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佳篇的层次。三、鲍照及其乐府诗鲍照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有浓烈感情的诗人。他的社会经历和地位,使他的诗较少宫廷色彩,而更多地带着慷慨悲凉的气质。鲍照诗今存约二百首,主要是乐府和五言古诗,而以其中的八十多篇乐府诗成就最高,《拟行路难》18首则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鲍照诗歌内容丰富。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深刻地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与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鲍照诗歌的另一类内容则是边塞征戍题材之作。有的描写了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有的写征人思乡不得归的痛苦。另外,鲍照还有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总之,鲍照诗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有的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其六;有的揭露了钻营富贵的官宦为私利日夜奔走的丑态,如《代放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有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在赋役战乱之下的不幸与痛苦,如《代东武吟》、《拟古》其六;有的则描写了边塞风光,表达了卫国壮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首先,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其次,鲍照诗歌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鲍照还注意吸收民间口语,也使得他的诗歌如自口出而平易流畅。另外,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节永明诗一、永明声律说“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因为调理诗歌语言的声韵音调,使之具有谐美的音乐性,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但是,永明声律说声病规定得过于琐细,也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所以永明诗人们也不能完全遵守。而必须到将四声概括为平仄的唐代,才能形成既具和谐之美又容易掌握的近体格律诗。由于皇室重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因为皇室本身只是追求风雅,并非把文学当做“经国大业”来重视。二、谢朓谢朓出身于累世高华又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文学修养极高。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丛深。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谢朓的诗歌在齐梁诗坛首屈一指。他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中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因此他在当时就名满天下。与谢朓同时的沈约,历仕三朝,一代文宗。其主要成就在诗歌声律方面的贡献,在创作方面成就不如小谢,但有些诗也写得“工丽”、“清怨”。第三节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发展一、梁陈诗歌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二、宫体诗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509)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531)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宫体诗创作特点之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宫体诗的另一特点则是对写实技巧的追求。第四节北朝诗歌及庾信一、北朝诗坛北朝文学的发展是在与南朝完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的。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真实地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在诗歌方面,南方影响北方更多一些。北方本土诗人的代表——“北地三才”诗风的变化即可说明。温子升,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今存诗10首。邢劭,字子才。邢劭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魏收,字伯起,他的诗歌今存十余首,多为模仿南朝之作。二、庾信与王褒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庾信(513—581),字子山。庾信今存诗三百二十首左右,其诗歌创作可以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后期入北,虽因文才见赏,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拟咏怀》27首就是代表。王褒(513-576),与庾信同以文才被知赏。他在南朝的作品接近谢朓,较为清新自然。他与庾信同为诗风北渐之重要诗人,但成就逊于庾信。第五节南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南朝民歌所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有写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有的写欢会时的忘情及不舍离去的痛苦。江南水乡山清水秀,江南女子感情细腻浪漫,性格巧慧锦心绣口,加上南朝乐府文人的润色,使南朝民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其次是语言上的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此诗l60字,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可能经过文人加工。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连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二、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今存六十余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北朝民歌数量不及南朝民歌,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不似南朝以情歌为主。一是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二是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三是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就是千古传唱的《敕勒川》。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l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此诗的创作时代与历史背景,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但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积极的影响。《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浅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第
本文标题:自学考试讲义:古文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07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