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滨讲国学之四书(大学中庸)
四书与现代生活海滨•五经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五经到十三经何谓经•织之纵线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经为常,即“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原则(参班固《白虎通》)。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后因儒家经典蕴涵有永恒而不可变的真理故称经。儒家“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诸家之经到儒家六经•《庄子·天下篇》更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孔子和六经•孔子据已有旧典整理为六经,原本是一个不必争议的说法。•司马迁《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止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没后,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孔子没后,儒分为八……•陶潜《圣贤群辅录》说孔子后八儒:•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净精微之儒。古代思想史之大略纵向:•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横向:•儒•道•释•法今古文经之争•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原只是抄录的文字不同,但是后来却形成了两个学术上的派别。•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这两个学派各立门户,各有师法,它们对孔子的评价、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分歧。•两派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对六经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道理。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后传给后人。•从学术观点上看,今文经学派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宣扬《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西汉的古文经学派把《周礼》奉为主要经典。他们反对今文经学者们的迷信观点,讲求实学,注重从名物训诂方面去解读经书,因此学风比较村朴实。但是古文经中也有不少被他们窜改、增加的地方,有些注释也不免流于烦琐。••六经的排列顺序不同•今文经的排列顺序:《庄子·天下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经的排列顺序是: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末代皇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终结者•东汉末年,郑玄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独尊于众家之上。•郑玄字康成,是兼通今古文两派经学的学者。郑玄在古文经学基础上,又参采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甚至包括一些谶纬之说),打破经学门户之见自成一家形成郑学。受到儒生们极大尊崇,于是天下经生尽从郑学。•郑玄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实际上被推翻,并且长期以来今古文经学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西汉五经•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五经博士的设置,使得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东汉七经•“汉石经”,亦称“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学者蔡邕建议对经文精加校勘,契刻在石碑上,共刻了《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及《论语》、《孝经》等七经,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计约20万字,立于洛阳太学门前。蔡邕书写石经用的是当时通行的隶书,故又称之为“一字石经”、“今文石经”。唐代五经•唐太宗特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对过去的各种经说进行了整理、划一的工作。孔颖达等人最后编定《五经正义》。•《五经正义》,调合了前代的南学、北学,其中《易》用三国魏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毛诗》用西汉毛公传、郑玄笺,《礼记》用东汉郑玄注,《左传》用西晋杜预注,然后孔颖达等再通过所撰《正义》对经书原文以及旧注作进一步解释。唐代九经•《五经正义》再加上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的《榖梁疏》,徐彦的《公羊疏》等,共合为唐朝的《九经正义》。唐朝学者们的“正义”和“疏”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的经学,对各种经说做了统一工作,并且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唐十二经•唐太和年间(827—835)唐文宗命刻“十二经”•这“十二经”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开成二年(837年)十月刻成,故称“开成石经”。宋十三经•到北宋中叶,理学家又抬高《孟子》的地位,将《孟子》列入“经”的行列,就有了“十三经”。•《十三经注疏》目•《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20卷,(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70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42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50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63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0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20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20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等疏。•《孝经注疏》9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10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14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最早的合刻本是南宋十行本﹐以後辗转翻刻﹐讹谬渐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当时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二书的单疏本﹐重刻於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於各卷之後。世称“阮刻本”。1935年﹐世界书局曾将阮刻本圈点缩印为两巨册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又将世界书局本校正讹脱后﹐重新影印﹐仍为两巨册发行。四书之形成•北宋儒学为了对抗当时佛、老之学的挑战,正本清源,于是特别强调孔子儒家之道有一个传承系统,也卽“道统”。•朱子《中庸章句序》:“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儒家道统•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司马迁、韩愈?)•二程、朱子•朱子自《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并与《论语》《孟子》合并称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宋代以后,儒者对四书系统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六经系统,宋明儒学普遍认为四书是六经的阶梯。•《论语》:代表孔子之学。•《大学》:代表曾子之学。•《中庸》:代表子思之学。•《孟子》:代表孟子之学。•《朱子语类》卷一〇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朱子语类》卷十四:“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三代明王设教,国有辟雍,乡有庠序;秦汉以后,国家则设太学或国子学。周制,弟子八岁入小学,所学者,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艺;十五岁乃入大学,以达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朱子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语类》卷十四)•又曰:“今人不曾做得小学工夫,一旦学《大学》,是以无下手处。今且当自持敬始,使端悫纯一静专,然后能致知格物。”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体)•三纲(用)•明明德(自性、天理、明心见性)(攀条折荣、利义辨、善端、良知良能)(知与内省)•亲民(读书修道的目的和途径,自了汉还是兼觉他)(读行阅指)(行与外化)•止于至善(endless)(至大无外,至小无内)(betterthanthebest)七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定、静、安、虑、得。•似数理非数理的求证,功夫,功力,功业•禅宗的戒定慧•君子求诸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虑而后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四类人;亦四个阶段;亦四种心态。•75%需要格物而得。•物,外物;民胞物与,亲民格物。•致知,知止,止于至善;知识、良知……诚意正心•致知、明分之后•弃伪饰与异化,见天机一片;•辨七情与六欲,取中正之性;•有所不为有所为,养浩然之气。•富润屋,德润身,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你。七情六欲•《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7-1•佛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修身之内修(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明德)•最好的老板是唐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留在印度加尔各答儿童福利院墙上的话•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
本文标题:海滨讲国学之四书(大学中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1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