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湖南省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姓名:李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李晓青20090501湖南省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作者:李刚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左继宏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2005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区域竞争的本质、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区域竞争力的分类、区域竞争力的构成及区域竞争力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客观赋权法及对应分析法,通过评价和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中部各省区域竞争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提升中部各省区域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如下:第1章是导论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对区域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从而拟订全文分析框架,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预期创新点第2章是区域经济理论演化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该部分主要阐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均衡发展战略及其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实践、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包括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最后到中国区域经济的四大板块形成。第3章是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第4章是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分类及构成,该部分首先阐述了区域竞争力的实质,包括区域竞争的主体、区域竞争的内涵、区域竞争的方式、区域竞争的特点,然后,根据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阐述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最后提出区域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区域竞争力的分类。第5章是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部分主要在第3、4章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竞争力包括9个竞争分力(9个一级子系统)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政府作用、金融竞争力、居民生活竞争力,9个竞争分力由25个二级指标(25个二级子系统构成),25个二级指标又由121个三级指标(121个构成要素)组成,最后对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解释,对指标的功能进行阐述。第6章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主要介绍本课题对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四种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客观赋权法“拉开档次”法及对应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从微观的角度对全国31个省市的9个竞争分力评价和分析;聚类分析法是从宏观上对全国31个省市的层次聚类分析;客观赋权法“拉开档次”法是用来确定9个竞争分力的权重,进而得出全国31个省市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对应分析法是用来解决样本(31个省市)和变量(9个竞争分力)的相互关系,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样本和变量在同一坐标上的分布来确定某一省(或市、区)未来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点竞争分力的选择。第7章是中国省域竞争力比较,本章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的31个省的9个竞争力进行评价,并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评价出全国31个省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排序,然后根据9个竞争分力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进行层次分析,结论是:北京与上海同为直辖市,结构很相似,因此为一类;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四省同为沿海开放省份,区域竞争力很强,为一类;福建、河北、河南、湖北、四川、辽宁、天津的区域竞争力在7-13名之间,为一类;江西、广西、内蒙古、甘肃、重庆、吉林、陕西、湖南、山西、安徽、云南、新疆、黑龙江,一类;贵州、青海、海南、宁夏及西藏为一类。最后运用对应分析法确定样本与变量的关系。第8章是中国六省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本章首先对中部各省的9个竞争力强、弱进行比较,进而详细对9个竞争分力强弱的原因、差距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指标体系分析,寻找出中部各省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并结合第7章中部各省与9个分竞争力的关系提出中部六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七大对策。第9章是全文总结与展望,该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出论文创新点,最后,对研究的相关方面发展方向进行展望。2.期刊论文魏敏.李国平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9(6)区域竞争力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重要理论,以国内外的区域竞争力理论观点为依据,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的优势、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区域竞争的差异;要缩小和消除这种差异,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3.学位论文刘新颜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巴州地区经济发展研究2007区域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方位切入,将研究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运用管理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出相对优势、劣势,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进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该项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宝库,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实际调研与统计资料,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论述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据此以区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区域竞争力具体分解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三大部分,并以三大竞争力为框架设计出了适合巴州州情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所设计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其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与资源特色探讨了适合巴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论述了研究巴州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接着对国内外关于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项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归纳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要点与拟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力理论阐述。扼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现状,为研究巴州区域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为巴州地区区域竞争力研究背景,即所研究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重点对巴州的区位特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人文社会条件、基础设施及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研究认为,巴州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州因地处西部在全国区位优势不佳,但在新疆全区区位优势明显;目前该州经济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以油气资源开发加工为龙头的工业发展迅速,加上传统优势产业——农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整体经济呈现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势头。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巴州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该州区域竞争力的分析评价。以有关国际机构提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为参照,结合巴州实际情况,构建了巴州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三方面对巴州地区区域竞争力实施了分析评价。同时,对巴州地区在新疆及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巴州在新疆全区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五部分提出了适合巴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在第三、四部分区域经济环境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巴州区域竞争力评价分析结果为依据,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子系统优化原则、区域联合发展原则,提出了适合巴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及其具体对策。最后,为研究结论。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论:(1)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等4个指标所反映的巴州地区核心竞争力分析结果来看:巴州地区“十五”期间的GDP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及全疆水平,发展势头较好,处在一个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的新阶段,但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大,产业结构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品加工仍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对外开放竞争力较弱,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及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对外贸易额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吸引国外投资涉及的领域较窄、运用贷款能力差,且缺乏外商直接投资的高科技产业项目。(2)从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居民素质竞争力2个指标所反映的基础竞争力分析结果来看:巴州的基础设施各项指标均高于新疆全区的平均水平,但物流贸易仍受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当地居民基础教育完成情况较好,但仍存在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人才在总人口中比例偏低,人才流失、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落后等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高学历人口少,科研能力不强,自然环境较差等导致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较弱。(3)巴州地区2005年在新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中位列第四,在新疆各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中位列第三,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综合评价值中位列第三,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较靠前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巴州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正在逐步前移,表明巴州(在新疆各地州市中)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4.期刊论文刘秉镰现代物流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机理-学习与探索2006,(2)现代物流业具有服务性、综合性、基础性、高渗透性等产业特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产业体系.区域竞争力可以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方面,区域物流体系的完善,对这三个方面均有较强的促进效果.现代物流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物流尤其在降低区域经济增长成本、教育投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成为区域经济累积增长模型的重要因素.5.学位论文果云霞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国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2006纵观国内外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大多研究都是把焦点集中在了竞争力这一单一层面而相对独立于产业集群来进行的,很少有从产业集群这个角度来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独特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依靠其内部的联系网络,产业集群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就是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从而提高了本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而产业集群也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可以说,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是基于产业集群角度,将我国分为发达(东部沿海)和欠发达地区两大部分,其中欠发达地区又细分为中西部和东北二个地区,然后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的路径。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对象、目的、意义、结构及力争创新之处。正文从第二章开始,到第五章结束,共四个章节。其中第二章主要是对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有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第三章分别从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效应、波特竞争理论和创新三个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其中,第四章结合实际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各个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途径。第三部分也即本文的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不足及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6.期刊论文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4)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的概念,提出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并依据定义、指标设计原则及功能构建了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101个三级指标.7.学位论文侯春晓新疆各地州市区域竞争力研究2008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同时竞争又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
本文标题:湖南省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1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