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总布局
本章结构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1.认识和掌握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及其成果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必然性,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3.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4.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5.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6.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内容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内容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愈益显示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党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接着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党的十四大正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这一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我国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政体利益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网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的客观依据(1)理论依据: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2)现实依据: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体讲包括三方面: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质的提高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量的优势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而言的,各地、各产业可以有所不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十六大报告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使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江泽民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有一个原则。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个体经济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要素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货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管理生产资料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决定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的按劳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如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利润,货币所有者获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要素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如何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本文标题: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总布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1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