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的三篇文言文均属历史散文,涉及了《左转》《战国策》和《史记》三部著名史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又各具特色,每篇选文都能极恰当地体现各自“母书”的创作风格。《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派杞子等驻守郑国)、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也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它不仅语言精炼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象,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篇也是匠心独具,堪称典范。《荆轲刺秦王》记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鸿门宴》记叙项羽和刘邦斗争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的同时,突出了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激烈;通过对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则善于拉拢人心,利用项羽的弱点,避免了被消灭的危险。单元目标1.了解《左转》《战国策》两部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复习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2.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3.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4.理解并掌握三篇文章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5.背诵重要课文和文段,练习利用注释和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学法点拨文言文叙事具有一种简洁的艺术美,要认真欣赏和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的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了解秦晋围郑的时代背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情感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二、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文体知识(一)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二)史书的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ōng)阕.秦(quē)秦伯说.(yuè)逢.孙(páng)不知.(zhì)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喜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三、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设宴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四、一词多义1.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2.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3.通“悦”“秦伯说”1.推脱动词“不辞劳苦”辞2.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3.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鄙2.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细小形容词“防微杜渐”2.隐约地形容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3.稍微副词“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4.如果没有副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2.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3.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1.知道动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知2.明智形容词“失其所与,不知”1.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能2.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1.到动词“辍耕之垄上”2.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之3.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4.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2.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以3.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4.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而2.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4.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焉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4.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6.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2.动词用作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3.形容词用作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4.形容词用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5.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6.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为边境)7.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介词)(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3)夜缒(烛之武)而出(省略宾语)(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宾语)(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宾语)(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2)介词短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课文解析一、要点赏析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主旨归纳: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成功说服秦军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二、写作特色1.巧妙的外交辞令。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2.简练的叙事方法。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3.鲜明的人物性格。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课时训练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jué)使逢.孙(pánɡ)杨孙戍.之(shB.秦军氾.南(fá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chuì)C.越国以鄙.远(bǐ)君之薄.也(bó)共.其乏困(ɡōnɡ)D.朝济.而夕设版(jì)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邻C.共.其乏困D.夫晋,何厌.之有3.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35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