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1年11月23日10:26做空中国市场的“羊群效应”做空者显然正在操纵着中国概念股市场。但真正令投资者按下“卖出”按钮的倒不是做空者说了什么,而是他们说应该卖出中国概念股。在当前这种脆弱的市况下,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除了最优秀的蓝筹股,投资者一定会质疑持有任何一只中国概念股的理由。相关阅读专题:中国概念股做空者最近瞄准的中国概念股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FocusMediaHoldingLtd.,简称:分众传媒)。做空机构MuddyWaters称分众传媒存在会计欺诈之后,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公司其股价在一个小时之内狂跌60%(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点时间想要消化MuddyWaters那份长达80页的内容丰富的报告恐怕不够),截至收盘时分众传媒当日跌幅收窄至39%。MuddyWaters背后的操纵者布洛克(CarsonBlock)并非惠特尼(MeredithWhitney)。作为美国银行业分析师,惠特尼的一句话足以令金融股在2007和2008年的“黑暗日子”里出现螺旋式快速下跌。但布洛克的报告对于他所瞄准的公司的估值而言,似乎也有类似的“死亡之吻”效应。现在有一种微型产业,专门试图发现哪一家中国企业会成为做空者攻击的下一个目标。对冲基金一旦发现做空者的研究目标,马上就可以构建头寸,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一旦报告公布,目标股票几乎肯定会下跌。MuddyWaters公布分众传媒报告前的几天,这只股票的空头头寸迅速堆积,这表明存在这样一份报告的消息不胫而走。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做空趋势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可贵的怀疑精神和严谨分析的态度,令市场能更加全面地审视中国概念股。最终这应该能提升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并鼓励投资者花时间去伪存真。不过眼下,在抛售和力挺中国概念股的从众心理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价值投资者难以碰上好运。在这种背景下,惟一安全的选择可能就是完全退出市场。2012年01月26日09:36“美国制造”的中国概念股泡沫每当投资者的贪婪、无知和懒惰令一种投资主题变得火热,而见利忘义、投机取巧的投资银行进一步提升其火热程度的时候,丑陋的现象往往会发生。这正是买入中国概念股的美国投资者正在吸取的教训。2010年秋季,三家中国教育企业学大教育(XuedaEducationGroup)、学而思(EducationGroup)和环球天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GlobalEducationandTechnologyGroup)在美国交易所上市,当时的情形就是一片火热。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家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上述三家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他都买入了。我问这位朋友,你对每家公司的投资思路是什么?我认为他的投资策略有些奇怪,因为尽管三家企业的主营业务都是考试培训,但彼此之间的差别却很大:环球天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英语考试培训机构,而学大教育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服务,学而思的主营业务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外辅导。这位朋友说,我无法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但他们都是中国教育企业,这是最热门的投资主题。我说,我怀疑三家企业当前的发展速度能否持续。这三家公司都是小规模经营的家族企业,谈不上规模化扩张。我的朋友说,没关系。大家都在想尽办法找承销商,希望申购IPO。这意味着这三家公司股票在上市交易首日会大涨。可悲的是,在2010年,我的这位朋友投资中国概念股的方法随处可见。当时中国企业上市潮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但这种势头必然是不可持续的。2011年,多家中国公司曝出欺诈行为,中国公司发行的美国存托凭证(ADR)股价暴跌,投资者的情绪跌到了另一个极端。尽管许多人批评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是造成一系列欺诈的主要原因,但对IPO供求关系的基本面进行剖析之后我们发现,最近这次股票泡沫破裂造成的灾难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一方面,无知的、易受影响的美国投资者在寻找致富捷径,他们往往忽视公司基本面信息;另一方面,唯利是图的投资银行将公开发行的新股吹嘘的天花乱坠,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力争“及时”卖出股票套现。诱骗投资者的种种因素都是地道的美国货。涌入市场过去15年中,400多家中资企业在北美上市,总市值约1,200亿美元。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的首波高潮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上市的主要是受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行业主要分布在保险、能源和电信业。第二波浪潮是一批私营蓝筹股公司,大都身处科技、消费品和媒体等极具吸引力但战略性不强的行业。这一类企业中很多上市公司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因为这些企业的基本业务增速令人羡慕(代表企业为百度、携程和新东方)。继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加速发展之后,中小民营企业也加入了赴美上市的大军,构成了第三波上市潮。这些企业在中国大都缺乏融资途径,无论是发债还是发行股票。中国政府对希望在国内上市的企业亲疏有别:国有企业优先于至少有三年盈利纪录的私营企业;根深蒂固的盈利私营企业优先于初创企业。如果你是互联网或网络游戏行业的一家高风险初创企业,想在中国内地上市连门儿都没有。此外,在向私营企业贷款方面,相比发达国家的同行,中资企业规避风险的倾向更为强烈。再加上中国是一个抵押品不足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土地国有),这意味着初创企业想要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都是中国初创私营企业到美国上市的具体理由。如果这场IPO盛宴在头两波上市潮之后就结束,我们不会看到后来出现的这堆烂摊子。不过,头两波上市潮只不过是刺激了投资者对中国IPO的胃口。2010年秋季,一系列互联网公司陆续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包括优酷网(YoukuInc.)、当当网(E-CommerceChinaDangdangInc.)和世纪佳缘交友网(Jiayuan.comInternationalLtd.)等高知名度公司。为证明其高市盈率的合理性,优酷网自我宣传为“中国的YouTube”,世纪佳缘自称是“中国的Match.com”,而当当网则自诩“中国的亚马逊(Amazon)”。不过,这些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翻版”都大打折扣。比如,中国猖獗的网络盗版行为使优酷网难以凭藉内容赚钱。文化因素则意味着,为吸引相当数量的女性用户,世纪佳缘仅向男性用户收取费用。这从一定程度上使该网站变成了寻找一夜情的平台。当当网则因缺乏用户忠诚度而遭遇了激烈的竞争,而且不得不应对当地人很少用信用卡进行在线交易的情况。不过,在IPO市场火爆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无足轻重。从很大程度上讲,这种标语式的宣传意在创造足够的声势,以确保人人都想买进,保证那些能够接触到IPO承销商的基金经理在交易首日享受股票大涨。买主自行小心懒惰和投机并不犯法,而且,尽管很多人从上市交易首日股票大涨中赚了个盆满钵盈,但就算是鲍尔森(JohnPaulson)和巴菲特(WarrenBuffett)这样的投资大师最终也遭受了打击。真正犯法的是供应方──那些被私募股权合伙人和投资银行家打造上市的有的欺诈、有的不成熟的公司。问题始于对全部中国股票的疯狂需求,这促使有魄力的银行家深入中国腹地寻找IPO的候选公司。他们在中国找到了急需资金但管理团队不成熟、运营历史有限、缺少收益、缺乏政府支持(因此无法在国内甚至美国上市)的公司。进入“财务创新”──这里指的是“反向收购”,公司通过反向收购与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合并,进而公开上市。截至目前,在美上市的400多家中国公司中有近一半是通过反向收购实现上市的。这类公司有着很高的欺诈发生率。尽管很容易将问题归咎于管理团队,然而一些管理团队看起来对欺诈也是毫不知情。数家反向收购公司曾向我吐露真相说,大部分IPO所得都用来支付银行家、律师和股票推销人的费用了,几乎没剩多少能用于发展业务。这毫不出人意料。很多这类中国反向收购公司都曾从事农业业务──公司创始人建立业务来自于务农的经验,而不是全球管理或巨额复杂金融交易。很多公司的负责人可能都不太懂英文,甚至不会用英文说“Nasdaq”,而只会说中文音译“纳斯达克”,更不用说理解第一世界资本市场的机制或其相关的法律要求了。推着赶着上市私募股权公司在粉饰刚起步的私营公司、帮助其上市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同样具有讽刺意味。正如上海一家主要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伙人在中国公司赴美上市高潮时私下里告诉我的,我们必须在四、五年的投资期限结束前把我们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推上市。他还说,有些公司上市为时过早,根本还没准备好上市。这些公司没有收益,仍处于初期投资阶段,这两点是美国投资者不太能忍受的。但我们必须趁着市场仍火爆的时候将这些公司推上市。事实是,他的投资组合中的一些公司正处于挣扎求存的境地。这些公司的收益增长都是通过“渠道填塞”实现的。所谓渠道填塞,指的是企业通过向分销渠道过量填塞产品夸大销售额的做法,而这些过量的产品最终无法销售给终端客户。现在,很多人都指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简称:SEC)出面阻止泡沫再一次发生。但除了堵住反向收购中存在的漏洞这个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之外,SEC也基本无能为力──金融创新总是能够适应监管从而发现套利机会。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并非偶然。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是第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司寻求海外上市的例子,尽管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有所不同,但相比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在治理标准和经营方式上与中国有更多的共通之处。认为渴求资金的巴西、印尼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中国公司,不会受到贪婪的西方金融家的策略影响,这无非是一厢情愿罢了。这一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引出一个古老的教训: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先要了解你买到的是什么东西。不过就如同长久以来繁荣与萧条交替的历史所展现的那样,一旦出现群情汹涌的局面,这个教训很容易就会被抛到脑后。中国概念股·探寻根源戳破中国概念股虚假泡沫财务造假行为猖獗已经有24家中国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而陷入困境,中企在海外上市时,为追求较好的估值和发行价格,会对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的粉饰,在会计上制造所谓的“灰色地带”。尤其是民营企业,面对巨大的资金诱惑,他们粉饰报表的冲动会更大。诱发此次中国概念股集体暴跌的导火索,被认为是6月2日浑水研究公司发布的一份针对在加拿大上市的中国林业公司——嘉汉林业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嘉汉林业上市以来的不断融资不过是一个庞氏骗局。当日嘉汉林业大跌20.59%,次日再跌63.83%。借壳上市行为泛滥一些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并非真正的挂牌上市,而是通过反向并购实现的,即借壳上市。在OTCBB(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买壳不需要门槛,任何公司只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经审计的最新财务报告就可买壳交易。由此看来,中国企业赴美买壳需要的似乎仅仅是勇气而已。中介机构夸大去美借壳上市的好处:上市成本低、时间快、100%成功、本小利大、圈的是美元……正是基于这些诱惑,去美国借壳上市风潮开始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刮起三大因素导致惨遭退市其一,规则不熟悉尽管上市门槛较国内明显较低,但美国市场有一套严格的市场规则。部分中国企业由于对相关规则不了解,做出上市的决定前没有充分的风险成本评估,对美国的监管制度也不甚了解,比如不知道美国股市管理机构对年报多次推迟要处以重罚。这类企业被停牌其实有点冤枉。。。。其二,交投不活跃交投不活跃的情况困扰着更多的中国企业。以5月20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为例,除了已经停牌的企业,多达29只中国概念股成交量不足1万股,其中以生物医药公司为主。与此同时,新浪、百度、优酷等互联网公司成交量均超过了500万股。其三,股价被低估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部分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股价被低估。以5月20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为例,除了已经停牌的企业,多达43家企业的股价不足2美元。在成交低迷、股价低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无法得到足够的融资,为维持上市每年还需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并面临美国各界的严密监管和审查,所得益处与付出成本不相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主动退市中国概念股·解围之策投资价值毋庸置疑挫折或使中企因祸得福尽管中国概念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尽管顶着集体暴跌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依然被看好,中国概念股还会在全
本文标题:中国概念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0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