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中秋节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十篇
中秋节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十篇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至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每当中秋时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寄托情怀,更多地赋予了情感色彩,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秋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作为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亲人团圆、社会和谐、感恩自然和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的历史见证,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亲人团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银色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花好月圆之夜,就是亲人团圆之时。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尽管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然而家庭团圆、亲友相聚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主旨,它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愿,熔铸着中华儿女的魂魄。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从器物层面上讲,人们崇尚圆的东西:敬拜的月亮是圆的,吃的月饼是圆的,祭祀的水果是圆的。从心里愿望上看,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亲人团圆,家庭和睦,安享天伦,那种心理意义上的圆满、圆合、圆润、圆和之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灵魂中,展现在行动里,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2、社会和谐“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期待阖家团圆、邻里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彰显其乐融融。团圆的本意就包括和谐的成份在内,将团圆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谐,朋友的和谐,亲戚的和谐,亲属的和谐,社区的和谐,村镇的和谐,民族的和谐,国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传统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先辈非常善于利用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消除误解,去除隔阂,密切关系,促进和谐。例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巡游、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增进不同地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人们希望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国与国之间“和而不同”,干事创业“和衷共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做生意“和气生财”,待人“和蔼可亲”,说话“和颜悦色”,批评“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3、感恩自然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因为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中秋夜,家里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同时,阖家男女老少,暂时放却劳作,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这图景看似普通平淡,却可体味到平民生活的趣味与甜美,体味到中国的人情之美。4、家国情怀中秋节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流传千百年来,为中华儿女所共享,它所增进的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每当中秋夜,只要是中国人,心灵都是相通的。在这个日子里,中华儿女共祝愿、祖国好,盼民族好、人人好,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早已融进血液里,融合在骨髓里。这个传统节日激发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祖国大家庭的热望,传承着民族自豪感和浓浓的爱国之情。在中国,明月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情怀,在游子的心目中,在华夏儿女的思维里,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儿女,是爱人,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是期望国家强大、民族昌盛的赤子情怀和盼望幸福的追求。以中秋节等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的凝聚与集结。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也是构成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谈到中秋节,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天边那一轮明月。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等。它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古人常借此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渐渐为人们所遗忘。甚至在不少年轻人看来,中秋节的意义似乎只剩下各大超市、各大电商用来促销的月饼,以及那难得的几天假期。对传统节日的“淡化”,让节日中蕴含的诗意与情怀日渐式微,这不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应有之举。时代在变,传统节日的精髓不能变。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内涵,让传统中秋在新时代绽放更大的魅力。绽放传统中秋的诗意之美。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诗词中传递的情感,往往含蓄而优雅。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的,非中秋节莫属。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寄思念于明月: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从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蕴含的诗意文化和人文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历久弥新。因此,在中秋节不妨多品读这些经典,回归传统文化,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抵达内心的诗与远方。唤起传统中秋的团圆文化。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对应的“文化标签”。如果说元宵节对应着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对应着赛龙舟、包粽子,那么中秋节对应的则是“圆”。具体来说即是天边圆圆明月和盘中圆圆月饼。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圆的图样十分契合国人对团圆、完满的审美认知。对中秋的感知与感念,也离不开这份“团圆文化”。也正是基于此,人们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在中秋这一天达到了热潮。这种团圆文化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中,成为沉淀在国人意识里的生命情调和生命境界,构成了极大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追寻传统中秋的家国情怀。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亲情、故乡情,更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它以家庭为主体,寓意阖家团圆;以共享为福祉,寓意民为邦本;以和谐为基调,寓意国运昌盛。无论身处天南或是海北,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过中秋节,节日所寄寓的家国情怀都应是一样的分量。几年前,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欢迎招待会,与侨胞话中秋、诉乡情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这正是他挚热同胞情怀、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是任何“洋节日”都无法比拟的。在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这些寄寓着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更应该传承下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愿中秋节所积淀的深厚文化、蕴含着的迷人魅力,穿越时间与空间,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绽放。愿中秋天上明月圆、月下人团圆、中国梦更圆!
本文标题:中秋节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十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1414 .html